工作30余载,昔日的同窗都已年逾半百,有些已经退休,有些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开启了人生的下一部美丽篇章。回顾30多年来的工作历程,虽没有创造辉煌的业绩,但也经历过失败的挫折和成功的喜悦。
科大回忆
1984年9月,不到19岁的我带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懵懂的理想,来到泰山脚下的山东矿业学院。依稀记得第一节课是教务主任给我们上的入学教育课,这让我对矿山机械化专业有了初步的认知,也是那位教务主任“为煤炭工作40年”的谆谆教诲,激发了我对煤炭事业奋斗工作的激情。从此,我开启了大学的求学生涯。
四年的大学生活,留下太多的美好记忆,同学们一起学习、爬山、实习,还有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到处都有团结互助友爱的身影,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班主任范云霄老师陪我们一起成长的经历。大学一年级有小班教室,大家都一起学习;后来小班教室取消,松散的学习环境,对自学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是极大的考验,范老师经常深入我们宿舍,跟我们谈心,谈理想人生、谈学习生活,为了不让每一名同学掉队,他帮我们成立各种学习和生活互助小组,不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更重要的是,让大家又走到一起,共同学习、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培养了集体荣誉感,我们班曾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级。
四年时光短暂而去,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与同学、老师一一话别,大学四年有太多的感激和收获,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收获了师生情,更多的是收获人生中最快乐无忧的生活和老师们无限的教诲。
精学实干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兖州煤机厂。上班的第一天,与大学开学的第一节课同样深刻,总工程师语重心长的讲话,燃起了我对工作的无限热爱,鼓舞了我对工作的无限热情。
参加工作第一年,我在车间实习,虽然只是实习,但我认为这是实践的开始。教室里学的是理论,工厂才是真正的“大讲堂”。我在总装车间实习,实习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比如零件如何清洗、轴承如何加热均匀、齿隙和对中的调整,甚至连紧固螺栓都大有学问,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同时,这一年我还了解了工厂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包括生产车间(铸、锻、机加、热处理、铆焊、组装车间)、保障车间(工模具、设备机修、动力车间)、专业车间(顶梁、水泵、圆环连等车间)和职能科室。这一年的实习和学习,让我从一名学生走上了工作的轨道。
次年,我被分配到工艺技术科从事工艺工作。工艺工作要求更深入的了解工厂的设备加工能力、使用状态、技术参数等,这一阶段的学习,让我对工厂的设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学到了更多的技能:包括刀具设计、工装夹具、机床等,填补了我在大学专业学习的空白。在四年的工艺工作室,我不仅编制了大量不同产品的工艺路线、工艺卡片,还参与了钢材预处理流水线、托辊生产线等大型专机的设计,独立设计了各种工装夹具,为我今后的设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3年4月,我被调到产品开发处,从事带式输送机的设计工作,参与了大量的各型带式输送机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同事之间的交流与辩论,我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特别是在经验参数的选取上,更加切合实际。工作期间,我设计了国内当时装机功率最大、提升高度最大上运强力带式输送机,设计了带宽最大、运量最大的固定带式输送机;1997 年,带领课题组承担了兖矿集团九五攻关项目,设计了当时运距最长的顺槽带式输送机,定型后成为当时兖矿主力顺槽输送机,年生产实际 20 多台套,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设计、交流和学习,我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收获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更加明白,工作的过程其实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积累提升的过程,只有通过“实干”,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技术攻坚
1998年是我国煤炭形势最严峻的一年,面对国家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改革,煤机厂成立产品研究所,主要开发新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带式输送机配套元部件。我研制了很多高附加值的配套元部件,如:研制开发国内第一台玛蒂尔自移机尾;能根据张力需求,自动调整张力大小、减小运行张力、提高胶带运行安全性的全自动液压张紧。
在研究所工作期间,我多次与国外公司交流、出国考察,并深入接触机、电、液成套设计,这个阶段是我学习提升收获最大的时期,同时,也为此付出巨大的艰辛。自从承担了兖矿十五攻关《400万吨工作面配套DSJ140/350/3X400顺槽带式输送机》的研发以来,为了解决长运距、大运量、高带速顺槽带式输送机的平稳启动,我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考察了很多国外带式输送机的发展配套技术,夜以继日,经常加班到废寝忘食,最终攻克了平稳启动、自适应自动张紧、高精度长寿命托辊等关键技术难点,这一项目填补了国内的空白,2000年生产出两台,这为兖矿攻关400万吨工作面的顺利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涯拓展
2000年后,我开始任产品开发处主任工程师、处长职务,这是一次从技术岗位向管理岗位的转变。如何带领团队承担全公司的产品设计、招投标设计,如何做好生产服务工作,如何管理团队,对我来说这些都是一项项新的挑战。
在此期间,我主动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注重建立传、帮、带,培养新人的机制,互帮互助;同时又兼顾带领团队技术上攻坚克难,完成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为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我敢于突破旧思路,寻求创新管理机制,制定了严格详尽的考核办法,按设计工作量考评,多劳多得,极大提高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值得自豪的是,从2001年到2004年,我带领团队连续四年实现设计产品数量(台)、设计产品总长度、产品总产值三项指标明列第一(中国煤炭学报统计数据)。十多年的工作、学习,虽然经历很多艰辛,但总算得到行业和社会的认可,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在这一岗位上,我一干就是6年。2006初,我通过上海市人才引进调到中国煤炭科工集团上海有限公司工作(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分院)。中煤科工集团上海公司运输机电中心是事业部成建制管理,我在营销部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与用户在沟通交往中获得共识和友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2008年至2012年个人每年签订销售合同1至2亿元。2016年开始在营销部分管售后服务工作。
2005年以前,我在兖矿集团大陆机械有限公司(原煤炭工业部兖州煤机厂)获得公司、集团及地市级科技成果和荣誉多项,2007年9月评为研究员,2008年参加上海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学习班,工作以来发表论文 20余篇。
走过半百岁月,驻足思考:人这一生如同一次旅程,在前行中看风景,在过程中享受快乐。如何把握行程的节奏,让旅行的过程更完美,需要做好规划和调整,需要智慧和勤奋,需要总结和反思,需要舍弃和保留,需要目标,需要学习,需要激情,需要挑战,同样需要有一颗正确面对生活的平常心。
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工作和学习的一生。活在当下乐在其中,把工作和学习当乐趣,就是幸福的人生。
【王锡法:矿山机械化专业 1988届本科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