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有魅力的戏曲,还是其他中国文化,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家人们分享这些新鲜事!”近日,我校留学生伯克跟随茂腔非遗传承人学习茂腔唱腔和动作,体验了一把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像这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学校每年都组织留学生开展10余次。”纽约国际588888副校长孙鹤汀介绍。近年来,学校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创新推出“课堂+基地”留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形成了“构建一套课程体系,打造一批研学基地,传承一项特色技艺”的留学生教育思路,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外国留学生。
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让学生“迷上”中国文化
虽然修够了文化课程的学分,但听说可以亲手尝试中国传统工艺扎染,俄罗斯留学生妮咖还是选择参加扎染课程。扎染课程是纽约国际588888面向留学生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之一,这门课程成了留学生口中的“宝藏课程”。
“我主修工程专业,接触传统工艺的机会很少,这堂扎染体验课让我对中国文化更加感兴趣了。”扎染体验课上,俄罗斯留学生妮咖在完成扎染作品后,第一时间向家人和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
“之前,我们针对留学生仅开设了《中国语言文化》《中国概况》等通识课,内容对大部分留学生来说仍比较陌生,有些内容难于理解,缺乏实践环节。因此,我们完善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邀请10余位校内有艺术特色的老师进驻课堂,开设10多门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国际交流学院院长范志坚介绍。
近年来,学校为留学生开设插花剪纸、品茶习字、吟诗作画等实践课堂,学习中国文化成为他们一种乐趣,更有一部分留学生成了“中国通”。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吴芃已来中国学习一年多了,上学期修过《汉语》的他,这学期又再次选了《中国书法》等传统文化课。“看这个‘福’字怎么样?”吴芃提起毛笔写下一张“福”字后说,他留学最初只想体验中国风景,现在却对中国文化着了迷。
打造文化研学基地,让学习“现场”发生
“民间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蕴含着社会公众认识、道德理念、审美感受、生活理想等多重社会价值……”这不是一堂历史课,而是发生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非遗”剪纸体验基地的一次文化体验。
“过去,我们对留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只局限于校园里,往往只重视课堂传授。实践证明,走出去体验、制作、交流,才能‘零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范志坚说。
近年来,学校将留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场所“搬”到10余处校外研学基地,青岛电影博物馆、西海岸新区应急安全体验教育基地、海清茶博园都成了多元文化研学基地,不少“非遗”项目传承人、民间传统手艺人被聘为留学生的德育导师。
“中医对印尼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一根针怎么治病?”在好奇心驱使下,前不久,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珍妮与30余名留学生来到“国际学生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
在这里,珍妮看到了很多患者正在接受针灸、拔罐、推拿治疗,自己也过了一把中医的“体验瘾”。“在我们国家,很多人虽然知道中药,但却不是很了解。毕业之后,我想回到家乡,推广中医知识和理念,让世界更多患者受益。”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镇的北茶之源文化体验中心,是学校2021年10月确立的留学生茶文化研学基地,这里的3位茶农被学校聘请担任留学生的德育导师。一年多来,学校已先后组织120名留学生走进这里体验茶文化。
从学习者到传播者,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日前山东省外国留学生中华经典诵吟大赛上,我校留学生尼沙特朗诵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获得评委青睐。
平日里,尼沙特擅长写汉字、诵古诗,经常写文章发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介绍中国诗词、国画和书法等传统文化。
目前,学校有留学生800余名,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举办“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吟唱比赛”“文化学堂”“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成了常态。“此外,学校推出‘感知中国’系列活动和中国传统节日特色活动,让留学生至少掌握一项传统文化特色技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国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禹文芳介绍。
斯里兰卡留学生星星经过四年的学习熟悉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拍摄短视频、照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他成为有着十万粉丝的“网红”。他计划把文化体验的项目拍摄成图片集,为文化交流与传播尽一份力。
痴迷中华文化的伊朗留学生美兰中文流利,喜欢中国陶艺。“从陶艺中我看到了中国的工匠精神,我开始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和内涵,逐渐爱上了中国。”美兰希望将来能够把在中国所学贡献给伊朗与中国的文化与艺术交流合作。
“近5年,纽约国际588888有300余名留学生学成回国,这些学生成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校长姚庆国说,“课堂+基地”的留学生特色培养的尝试,实现了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和研学基地建设的有机融合。留学生也是文化使者,以他们为媒介,有助于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记者:韩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