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山科、教在山科的赵增辉,可谓是土生土长的科大人,内心早已深深植入“科大情怀”,牢记代代相传的“尚德尚学、严谨严格”科大教风。在他的课堂上,力学可以是有趣的,学习可以是多元的,科研可以用来育人,老师可以成为益友……赵增辉以他的教育新方法,正在将越来越多的山科学子培养成栋梁。
力学原来很有趣
“赵老师讲课真是太有意思了!”“力学原来这么有趣!”赵增辉经常会从学生那里收到这样的课堂评价。在同事眼里,能扭转力学“晦涩、枯燥、难学”的刻板印象的赵增辉是个“牛人”。赵增辉讲课旁征博引,将力学知识与学科史料、名人传记、工程热点、事故分析、专业案例、益智游戏、创新设计等多方面素材相结合,让坚硬的力学知识柔软起来,不时与学生问答互动,每堂课都气氛热烈,课后他还会被学生围着提问。
赵增辉告诉记者,力学是我们身边的科学,本来就该是生动有趣和触手可及的。他在求学期间涉猎了四个学科,本科学机械、硕士读力学、博士攻岩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后又扎根矿业工程,这些经历为不断丰富基础力学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内涵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为持续提升专业育人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赵增辉为本科生主讲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弹性力学、基础力学创新设计与实践等多门课程,练就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他对力学课程教学“精雕细琢”,所教授的每一门课程都配有手写成册的讲稿和数字化教学资源。为了上好难啃的弹性力学课程,他参考众多知名教材,利用一个暑假时间手写完成了近300页A4纸讲稿,图文并茂的对每一个力学概念和公式推导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推演。这些手稿是赵增辉的“无价之宝”,吸引了校内青年教师甚至其他高校的教师直接复印并用于本科课堂教学和指导研究生。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本科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线下教学活动悉数搬到了线上。赵增辉带领团队组建“空中教学”研究小组,提出并实践了“四步递进教学法”,实现了线下实体教学向空中课堂的良好转接,保证学生在线上听课学习的同时还能在线下对学习内容进行再思考、再讨论,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可。“比较适应这个方法,感觉比在学校还爱学一点,整体节奏非常适合”“这种东西还是挺好的,留下了很大的自学空间”“比较适应,视频可以重复观看,而且课上课下都能做题强化”“总体来说挺不错的,基础自学的时候可以对知识有个总体把握,有充足的时间做笔记,集中授课时只需在前期笔记上做些补充即可”……这些学生反馈,赵增辉至今还记得。他说,只要能让学生对力学感兴趣、学得进,任何付出就都值得。
上好专业课的秘诀
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青岛高校教学名师、纽约国际588888材料力学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基础力学教学团队负责人、力学硕士生导师、矿业工程博士生导师……在赵增辉心里,这些头衔其实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自己是一名教师,作为教师就应该尽全力上好自己负责的那门课。
赵增辉认为,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发展和教书育人两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命线。从教以来,他一心开辟“源头活水”,致力“源远流长”。从一名机械出身的硕士研究生转变为岩土工程博士学位获得者,从一名岩土工程门外汉逐渐成为该领域前沿方向的参与者与探索者,赵增辉用了三年。作为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山东青年创新突击队”核心成员,他敢于突破与创新,勇攀科研高峰,近年来立足矿山绿色开采和山东半岛地下工程开发、地铁隧道建设等领域,深挖行业关键力学问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省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各类纵向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首位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30多篇),出版著作2部。这些科研成果为基础力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多年科研经历使赵增辉对力学教学有了全新定义。他深知要做好课堂教学,既要将教学内容烂熟于心,能够做到“两只粉笔”进课堂,还要敢于去拓展和探究,不断迭代更新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时代性和开放性。赵增辉把科研平台变为人才培养的平台,把科研活动变成培养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载体,将科研一线得来的研究成果转化成课堂上生动的教学案例,构建了知识性、科学性、工程性和前沿性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为学生搭建了从经典理论到科学前沿再到创新实践的立体化学习平台,以此拓宽学生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
一门好课既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度的思考,还要有教学学术与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近年来,赵增辉依托承担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山东省本科教改项目、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等课题,积极推进基础力学专业分类教学改革,落实OBE教学理念,在数字资源建设、混合式教学、全过程考核评价、新形态教材、虚拟教研室和知识图谱建设等方面始终走在教改前沿。他带领基础力学教学团队于2019年率先完成省高校基础力学在线课程群建设,目前课程群已在超星、山东高校联盟平台、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运行至第12轮。三门课已经全部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并全部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其中他主持建设的材料力学获批“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实现了我校力学课程建设的新突破。
赵增辉告诉记者,要上好一门专业课,教师需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他依托学院“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建设,率先开展材料力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深挖课程育人内涵,厚植育人元素,建设了动态的、多样化的、开放的思政载体资源,提出了线上线下多元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主持建设的材料力学获批山东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组认定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本人参评的课程思政案例在教育部力学教指委组织的优秀课程思政案例评比中获得第1名,开发的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包已被近300所高校引用,这些为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打造了新样板。目前,他开发的案例已上线新华网新华思政平台。
做学生的知心人
能够近10年来连续获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2次获评毕业生“我最难忘的恩师”,赵增辉自有诀窍。每年与新晋教师交流时,他都会强调,课堂是互动的平台,学生要认可教师,教师更要了解学生才能真正讲好一门课。
任教18年,赵增辉是许多学生心目中靠得住的“老师朋友”,有的同学在毕业时甚至给他发信息——“您就像我的父亲一样”。作为全校工科专业基础力学任课教师、力学专业硕导和矿业工程专业博导,赵增辉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专业学习、生活帮扶、就业指导、个人发展、心理调控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善于从学生的听课位置、眼神、上课状态、作业情况和简短交流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坚持定期召开学习交流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自己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努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据赵增辉回忆,曾有同学因家庭变故而一度沉沦,甚至做出异常举动,他获悉后便多次找其舍友了解情况,并与学生本人谈心交流,让学生状态步入正轨。这名学生后来考上了河海大学的研究生,本科毕业聚餐时还因不舍老师而抱头痛哭。
科研是赵增辉的长项,将循循善诱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培养。在学生第二课堂,赵增辉连续12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一度夺得团体赛全国唯一特等奖。他还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数学建模大赛、物理竞赛、机电产品设计大赛等,获奖累累,多次获评“学生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赵增辉在培养人才方面向来全力以赴,他利用自己的经费指导本科生申请专利5项,撰写学术论文3篇,指导的2名本科生获“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学生奖”。
赵增辉善于挖掘学生个人专长和潜能,根据学生意愿和毕业目标导向为其量身定做研究方向,坚持每周开展一次学术研讨,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逐步探索了一套研究生培养路径。他指导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就获得了“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已毕业的5名研究生中3人免试进入院士等高水平团队攻读博士学位,2人进入知名企业从事研发工作。
李同学从部队进入某军校攻读研究生,郭同学以第一名被北大录取为博士生,贾同学和雷同学成为大连理工大学的直博生,宋同学从中科院毕业进入了上飞研究院工作……毕业生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令赵增辉引以为豪。“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赵增辉表示,作为一名从偏远山区走出来的高校教师,深知学生求学不易,他愿用匠心守望初心,用力学知识与人文关怀助力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做一名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记者:徐展 通讯员:肖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