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孺子牛,愿为民俯首;勇当拓荒牛,沙漠开绿洲;艰苦奋斗老黄牛,实干啥都有。人人争做牛中牛,榜样在前头……”这首通俗易懂、磅礴励志的歌曲《牛转乾坤》,生动诠释了为民服务、创新发展和艰苦奋斗的 “三牛”精神。
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三牛”精神,是指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在全国政协2021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三牛”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三牛”精神,丰富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开启,这是历史的选择。2021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求是》杂志发表了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是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原则之一。劳动创造幸福,奋斗砥砺未来。立足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当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三牛”精神,鼓舞全国各行各业人民共同奋进新时代,赋能共同富裕的实现。
甘当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守初心,担使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毛泽东曾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情;邓小平一生永葆“人民主体”的思想;江泽民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胡锦涛提出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时代,习近平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质朴情怀。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新。历史的书页是人民书写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人民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创造了巨大的成就。甘当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就是要守住初心,担起使命。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铭记“先民之忧而忧,后民之乐而乐”的思想,切实做到“解民之所难,急民之所急”。在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征程上,我们应当像默默无闻、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学习,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无私奉献。我们要补齐发展短板,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使“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竭尽全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勇当创新发展的拓荒牛,创新方式推动发展。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回首20世纪50年代,转业官兵、大学毕业生、支边青年等组成的拓荒大军,诠释和践行着拓荒牛精神,勇于开拓,把一片片满目疮痍的低产荒地打造成了丰产良田。试看今朝,载人航天,嫦娥探月,蛟龙入海……袁隆平研制出杂交水稻,化解了长期以来面临的粮食问题;屠呦呦创制出新型抗疟药,解决了疟疾难题。一个个伟大奇迹的背后,创新的活力在充分涌流,深刻展现出当代中国创新发展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继续发扬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面对新阶段的发展要求,我们仍然需要大力弘扬创新发展的拓荒牛精神,迎难而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新发展阶段下,我们只有勇当创新发展的拓荒牛,打破因循守旧的桎梏,敢于创新,敢于破旧立新,才能在实现共同富裕之路上越走越宽广,加快走向共同致富之路的步伐。我们要推动创新发展的拓荒牛精神薪火相传,为共同富裕的发展赋予澎湃动能。
争当艰苦奋斗的老黄牛,全民发力共建共富。老黄牛精神,始终都是中国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实干家的化身。共同富裕是全民的富裕,需要全国人民鮸力同心,弘扬老黄牛精神,敢于吃苦耐劳,依靠勤劳致富。劳动创造幸福,共同富裕是奋斗出来的。只要我们坚持艰苦奋斗,就不会有跨不过去的高山,迈不过去的征程。水打山崖,风过林海。正是因为有无数的“老黄牛”前赴后继、艰苦奋斗,一百多年来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取得伟大成绩,他们是民族的希望,更是国家的脊梁。铁人王进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艰苦奋斗一辈子,要当一辈子老黄牛!”的铿锵话语;时传祥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奋斗精神,在平凡的清洁岗位上彰显出了不平凡的感动;时代楷模王继才以海岛为家、以奋斗为伴,默守海防32年……在他们身上都能看到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缩影,寸积铢累、众志成城,为绘就美好的共同富裕图景贡献磅礴的力量。虽然我国已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是实现共同富裕道阻且长,值此重要阶段,全体人民更需要争当艰苦奋斗的老黄牛,同心同力,坚持不懈,依靠艰苦奋斗的精神走稳致富之路。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已穿越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川,让山止川行、风禾尽起。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美好的蓝图,是一个漫漫的征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个过程的艰难,做好披荆斩棘的准备。全国人民要赓续为民服务、创新发展、艰苦奋斗的“三牛”精神,助推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共同发展,赋能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吕君,系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作者栾慧,系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