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1993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方针和战略,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面对新的形势,学校制定了《“九五”规划纲要和2010年远景目标》(以下简称“九五”纲要)。“九五”期间,学校继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稳扎实打,凝聚具有煤炭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与教学体系,并积极向多科性、综合类大学转变。在科研工作上,学校将目光放在了更高水平的研究和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上,同时加快了对科研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转化。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总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为纽约国际588888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新的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的确立
“八五”期间,学校在院党委的领导下,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经过全校教职工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工作都有了新的进展。但是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及跨世纪的诸多新挑战,学校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一是多渠道的投资机制没有形成,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待遇偏低,教学实验设备陈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二是办学体制尚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三是教学、科研、管理队伍中的中青年骨干数量偏少,尖子不突出。四是重点学科建设不突出,学科结构还不尽合理。五是思想还不够解放,机遇意识、竞争意识还不够强,综合改革的步伐和力度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等。这些都成为学校管理者在制定新的五年规划时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和“八五”期间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学校总结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办学经验,综合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学路子和办学模式,对“九五”期间的办学指导思想进行了更加科学、更加完整的提升和概括,这就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探索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立足煤炭、面向社会、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充实内涵、形成特色,抓住机遇,解放思想,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为重点,以科研为龙头,以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发展校办产业增强经济实力为后盾,以提高后勤质量为保障,以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勤奋求实、团结进取、艰苦奋斗,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九五”期间,学校的奋斗总目标是: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体制,并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学校规模得到适度发展,学科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各学科梯队基本形成,学科带头人后继有人;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教育改革有显著的进展,办学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上一个新台阶,为实现学校21世纪初的发展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2010年前后使学校成为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理工大学。
学校新的办学目标就是要立足煤炭,面向社会,建立以部为主、省部共建、多种形式联合办学,条块有机结合、多渠道投资的开放性办学体制,力争被列为煤炭工业部示范院校。
二、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
(一)党的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
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保证。“九五”期间,学校始终坚持在院党委的领导下,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思想工作的“生命线”作用,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遵循高等教育的自身规律,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民主办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稳妥地实施好“九五”纲要。
根据“九五”纲要,学校以院、系两级班子建设为重点,按照“四化”的方针,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改善年龄、专业、知识结构。学校坚持干部工作的民主程序和任免程序,增加透明度,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党委领导班子采取校内外培训、在职学习、加强实践锻炼等形式,不仅提高了政治素质,加强了班子自身建设,而且还增强了在复杂情况下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驾驭全局的能力。
1996年6月中旬,院党委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和“创先争优”的初评活动。10月初,煤炭工业部宣布山东矿业学院新的领导班子:任命曹书刚为院长、王春秋为副院长;免去霍万库的院长和党委副书记、委员职务,改任调研员;免去王德民的副院长和党委委员职务,保留副院级。是年,煤炭工业部、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和省委高校工委联合组成的考核组对学校院级领导班子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煤炭工业部、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和省委高校工委于10月8日对山东矿业学院院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组成了以曹书刚为党委书记兼任院长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班子平均年龄由调整前的54岁下降到调整后的50岁。
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1996年学习江泽民同志《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等一系列重要讲话活动中,学校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检查,以党风党纪为主要内容,重点抓年轻干部的教育与培养。是年,在院党委的组织领导下,各级部门对科、处级管理干部进行聘期考核,对教职工进行年度考核。全校有1678名教职工参加了考核,其中38名处级干部、30名科级干部、127名专业技术干部、6名一般干部和47名工人被评定为优秀。
1997年6月,学校组织处、科级干部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此次考核,79名处级干部定为优秀,占参加考核处级干部总数的24%。学校还完成了第六聘期的干部聘任工作,共聘任和任命处级干部176名、科级干部169名。其中,在新提拔的34名处级干部中,35岁以下的8名,研究生学历的12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15名,处级干部平均年龄由45.5岁下降到43.9岁。在干部聘任中,学校加大了轮岗交流的力度,首次实行调研员制度、破格提拔干部试用期制度;坚持干部谈话制度,第一次对考核结果不理想的干部实行解聘或缓聘。
1998年,学校按照坚定、团结、清廉、实干的总体要求,把提高各级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把团结协作作为各级班子建设重点,提出要继续坚持民主生活会等各项制度。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学校主抓干部的学习培训、实践锻炼等情况;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上,则进行竞争上岗试点,实行干部诫勉、谈话、试用期等制度。对于部分缺岗单位,学校进行了摸底考察,经严格的程序选拔,共任命处级干部16名。是年,学校还进行了处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工作,将干部基本信息输入计算机,实现规范化管理。
1999年4月上旬,山东矿业学院领导班子再次调整:山东省人民政府任命王春秋为山东矿业学院院长,免去曹书刚的山东矿业学院院长职务。
(二)思想政治建设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加深,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要求。“九五”期间,学校积极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新方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1996年,在院党委的部署下,学校开展深入学习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教育活动,举办了“六中全会精神学习班”。同时,广大教职工也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实际,自发地组织开展了“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摆不文明行为表现”等活动,收效显著。4月,由山东省委组织的全省学习孔繁森精神座谈会在济南召开,院党委书记曹书刚被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推选参加会议,并代表全省高校在会上作了题为《认真学习孔繁森精神,努力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典型发言。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第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和山东省高校党建会议相继召开,学校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三会”精神,于12月召开第二次党建和思想工作会议。会上,院党委书记、院长曹书刚作了题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改革发展步伐》的工作报告。报告认真回顾了两年来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情况,总结了五个方面的基本做法:一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师生,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二是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三是注重基层和基础工作,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四是坚持廉政教育不断线,始终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五是有效地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会议还表彰了自上次工作以来全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研究成果,选出了新一届院党建和思想工作研究会理事会,审议通过了修改后的《山东矿业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章程》,通过了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更名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决定。
此后一年,学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结合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作出“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开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学习讨论”的决定。在学习教育中,院党委狠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内容。学校要求全校师生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上,把学习的着眼点放在“学要管用”上,把学习的着力点放在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上。二是注重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把党委中心组成员、处级干部和专家教授的理论学习作为重点,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儿,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在此期间,院党委先后举办党委中心组成员读书研讨班、处级干部和党员教授学习培训班等活动。这些学习活动的开展,较好地带动和促进了广大师生理论水平的提升。三是继续坚持学习—检查—考试(考核)—反馈(讲评)做法,并适当增加系(部)汇报交流会、座谈讨论会举办的次数。学校还向各系(部)派出了联络员,以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保证学习的效果。通过学习,广大师生提高了政治思想理论修养,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九五”前三年的党政工作基础上,学校将1999年的思政工作中心依旧放在继续推进邓小平理论学习上。其中,学校积极倡导各党总支集中组织学习,并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学校发动全体教职工学习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国和山东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以及山东省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和山东省实施意见等文件。通过开展学习活动,广大教职工进一步认清了形势,明确了任务,思想上也由“要我改革”向“我要改革”积极转变。此外,学校还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进行“三五”普法教育活动,重点组织师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法律已失效)。在处级干部中,则是重点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法律已失效)学习辅导,以增强干部依法治校、依法从教、依法经营的意识。1999年,为了更好地揭批“法轮功”的邪教本质,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法轮功”问题的讲话和中央关于处理解决“法轮功”问题的指示精神。按照院党委的统一部署,坚持“着眼教育、着力转化、强攻重点”的原则,学校认真开展“法轮功”练功人员的教育转化工作,积极开展与“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同时,根据上级要求,全校党员通过集中学习、民主生活会、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集中开展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党的理想、宗旨、信念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
“九五”期间,学校逐渐形成了优良的教风与学风,并逐渐凝聚起“矿院精神”。“矿院精神”的提出,最早见于院党委书记曹书刚的一篇总结报告中。在1996年4月15日山东矿业学院的三届二次教代会上,曹书刚作了题为《统一思想 团结拼搏 自我加压 狠抓落实 努力完成教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的总结报告。报告指出,当年的大庆人靠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拿下了大油田;今天的张家港人靠着“团结拼搏、负重前行、自我加压、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在短短数年里创造了“两个文明”建设奇迹。如今的山东矿业学院,肩负着振兴祖国教育事业、开创学校各项工作新局面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如何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山东矿业学院带入21世纪,同样也需要一种催人奋进的“矿院精神”来指导各项工作和实践。这篇报告被认为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矿院精神”概念。虽然当时“矿院精神”的内涵还很模糊,但“自我加压”“锲而不舍”“团结拼搏”这些提法已构成了“矿院精神”的底色。
矿院人有着光荣的爱校传统,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全体教职工已经树立了“身在山东矿院,心在山东矿院,热爱山东矿院,建设山东矿院,为山东矿院作奉献”的精神和“爱学校,做主人,学校兴,我光荣”的主人翁意识。这些思想与表述,都在不断丰富“矿院精神”的基本内容。
1996年夏天,特大暴雨使学校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洪灾。灾情过后,学院党委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并向全体教职工发出了“捐款自救”倡议,全校收到了教职工捐款142120元。9月初,教职工们又自发性地进行了一次抗洪救灾的捐款工作,共捐款18139.35元,捐衣被4190件。《山东矿院报》在《上下齐心合力攻坚》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中,将山东矿业学院广大教职工这种抗洪救灾精神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这种抗洪救灾精神成为“矿院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
此后,院党委副书记崔德奎在山东矿业学院三届三次教代会闭幕式上,号召广大师生发扬“自我加压、知难而进、拼搏奉献”的精神。1998年4月20日,院党委副书记王本常在四届一次教代会的闭幕式上,号召全校教职工发扬“自我加压、知难而进、锲而不舍、拼搏奉献”的精神。这些都是对“矿院精神”的凝练和升华,体现了矿院人永不满足、不惧困难、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此后,山东矿业学院男篮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通过顽强拼搏荣获了全省首届大学生篮球赛冠军,并代表山东省参加了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英文简称为CUBA)B级北方赛区(长江以北各省)比赛,最终闯入决赛获得了亚军。为此,《山东矿院报》特别于1998年9月5日发表长篇纪实通讯——《虎跃篮坛正东风》。文章在祝贺男篮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点出了男篮是对“自我加压、知难而进、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矿院精神”的弘扬。
“矿院精神”的具体内涵最终定型于1999年11月11日的校园文明建设(预审)经验总结大会上。会上,院党委书记曹书刚将全校师生员工在文明校园建设中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自我加压、知难而进、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可贵精神,明确为是“矿院精神”的具体表现和生动体现。至此,“矿院精神”的内涵变得更加清晰和具体。
三、凸显工科优势,加强教学与学科专业建设
(一)教学及相关配套体系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
1.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体系的建设
“九五”期间,学校的教学改革主要依据“抓住机遇,解放思想,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为重点”的总指导方针,大体围绕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这一时期,学校定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基调就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立足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煤炭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总体而言,“九五”时期,学校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建设国家教委规定的12门课程上,基本做到了每年重点建设2—3门达到A级标准的课程,各专业A级课程的覆盖面在20%以上,重点专业在40%以上。单就计算机方面,学校在“九五”期间新增200多台计算机,学生平均上机时数由原先的每年20学时增至35学时,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等活动有序地开展起来。在英语方面,学校于1996年下发《关于成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评价自评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目的是强化基础外语教学,巩固英语四级统考一次通过率,提高优秀率和六级通过率。该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大学英语在学校本科教学中基础性地位。同时,为了客观、全面地评价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按照国家教委发布的《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评价方案》,成立大学英语教学评价自评工作领导小组。此外,学校还增设了大学英语五、六年级选修课和专业英语必修课,确保英语教学不断线。
除了重视计算机和英语教学,学校在已有的基础上对其他本科课程同样进行了改革试点,并积极申请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和试点专业,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专业列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将工科数学、大学英语和电工与电子技术3门课程列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课程。
截至1996年7月,学校对1988年10月开始的第一轮课程建设试点课程,进行了三轮验收,先后有机械原理、高等数学、井巷设计与施工、线形规划、矿井通风与安全、机械设计、采掘机械、岩石学、理论力学、大学外语、开采方法、数学分析、中国革命史、材料力学、大学物理、矿山系统工程学、电工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分院)、煤质分析(分院)、自动控制原理(分院)、中国革命史(分院)、高等数学(分院)、无机化学(分院)、电路理论(分院)、化工原理(分院)、材料力学(分院)、大学物理(分院)等课程通过了学校的验收。学校各专业一类课程学时数达到总学时的38.63%。
二是推进教材编写工作。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八五”期间教材建设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学校于1996年5月20日通过《山东矿业学院教材工作规程》。仅1996年,学校就有8部教材获得了省部级优秀教材奖,并完成了《山东矿业学院课程建设资料汇编(三)》的编写工作。1997年初,煤炭工业部公布了山东矿业学院参加的9项《面向21世纪煤炭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教研项目。在省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积极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评估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立项、管理办法》,以方便广大教师采用国家优秀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并鼓励教师自编高水平的补充教材。
2.教学基地和配套设施建设
“九五”期间,学校继续巩固并发展已有的教学基地,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根据之前与各单位签订的合作办学协议书的有关规定,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学校认真落实与厂矿企业等的各项合作事宜。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教育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与各类企业的联系。这一时期,学校下设的部分专业与厂矿企业、科研院所建立起了1—2个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基地,个别重点专业甚至有了数个基地。
在图书资料方面,学校建立了多渠道的投资体系,加大了对图书资料的投入。“九五”期间,学校图书馆藏书逐渐形成以矿业工程为主体,工、理文献为重点,工、理、经、文、法、管相结合的特色藏书体系。馆藏总量上,截至1997年,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9837平方米,藏书92.37万册,期刊2000余种,并建有电子阅览室。馆藏方面购进了《传世藏书》一套,价值6.8万元,收录先秦至清朝光绪年间经、史、子、集1000种,计2.5亿字。另外,图书馆内还保存了线装“二十四史”及清乾隆二十五年修编的《泰安县志》等古籍。为了实现图书、资料、信息资源的共享,学校图书馆与泰安市6所高校、驻济高校及省、市图书馆开展了馆际互借工作,免费为全校教师办理了各校通用的借书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九五”期间,学校的情报信息工作站正式建立并投入使用。工作站不仅实现了校内计算机之间的联网,而且还实现了学校与全国的联网,加入了信息高速公路。1996年5月,矿山压力研究所完成信息中心建设,建成36座研究生专用语言室、博士书库、报告厅,并正式启用。8月底,矿山压力研究所又完成了3个多媒体教室的新建工作,并为15个大合班教室安装了扩音系统。11月,济南校区建成了4个多媒体教室、1个语音室、1个计算机房、1个CAD实验室,购置了数控机床、数控铣床等大型设备。这些硬件设施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水平,同时也为1999年学校的扩大招生、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3.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
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受社会欢迎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强的,具有竞争意识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独立作战的,有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主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大学生,一直是学校持之以恒、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一时期,在学生培养方面,学校突出了教育与育人两个方向,在教育方面“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中心”,在育人方面“不断端正办学方向,把培育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明确提出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和第一位的任务,坚持“以学习为中心,以成才为目的,加强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办好研究生班、专业证书班、各类短训班,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扩大自费生和委培生规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各类人才。
本科生培养是学校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工作。“九五”期间,在本科生培养中,学校率先完善本科生招生并轨后的配套改革,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逐步扩大贷学金比例、完善勤工助学制度、扩大勤工助学基金、开拓和提供足够的勤工助学岗位、扩大奖学金基金规模,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推动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学校在“九五”期间先后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科技活动指导中心、宿舍服务中心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在制订本科生的教学计划环节和实践实习中,学校不断加强基础教学和实验教学,并要求各系(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确保实习计划的有效落实,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九五”期间,学校本着拓宽专业方向,增强人才适应性的原则,依据教育部《关于普通本科高校修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和意见》,完成了27个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和制订工作,并汇编成《山东矿业学院(三年制工程专科)教学计划》《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共九册)和《实验教学一览》等教学文件。新修订的文件突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的特点。1999年1月20日,学校下发《关于修订和制定本科教学计划的若干意见》,并成立本科教学计划修订工作领导小组。在本科生就业环节,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以国家就业方针政策为指导,坚持“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就业制度”,推动了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在研究生培养上,学校将这一时期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上,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为博士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培养环境和条件。一是实行导师负责制,发挥导师群体的作用,使博士生掌握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而深入的专门知识。二是加强学位工作,建立健全学位评估制度,加强对各学科学位授权点的评估工作。三是研究生教育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1996年4月,学校制定《山东矿业学院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随后,学校在修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再次修订并完善《研究生工作手册》。对研究生的外语教学,学校延续了“八五”时期制定的政策,统一组织硕士研究生参加国家英语六级考试,不合格者不授予学位。1999年教师节当日,山东省教委授予山东矿业学院研究生处“山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在成人教育上,学校则将培养模式定位为:面向煤炭企业和社会,发挥学校的人才、智力优势,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与企业联合办学。“九五”期间,学校成人教育有了迅速发展,呈现出入学人数逐年增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管理、科研成果成绩显著,办学效益明显提高的可喜局面。全体办学人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新路子;制定、修订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专用教材、教学指导书,建立、重申各项管理规定,推行规范化管理;加大力度,深化改革,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办出成人教育特色。截至“九五”计划结束,学校成人教育共开办了8个函授本科专业、24个函授专科专业、4个函授专升本专业、10个函授第二专科专业和2个夜大专业。成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使学校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声誉,并多次获得先进单位称号。在1996年8月13日至9月3日煤炭工业部函授夜大学教育评估中,山东矿业学院成人教育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
(二)“三项重点建设”工程的启动
1996年,学校启动“三项重点建设”工程。所谓“三项重点建设”工程是指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培养的政策。通过重点建设,培养优势、发展优势,发挥“辐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学校专门成立了“三项重点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设在科研处)。第一届“三项重点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为霍万库,副组长为李金良、袁云耀。
1.重点学科建设
1996年,学校下发《关于公布院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院级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通知》,确定应用数学学科、计算机科学理论学科、工程测量学科、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确定矿山建设工程学科及煤化学工程学科为自筹资金建设的校级重点学科。是年,经过严格评选,学校首次申报的工程测量、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理论、应用数学4个重点学科通过了省教委专家组评审,并被列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计划。
为了推动重点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学校于1996年3月12日下发《关于基础部化学教研室和化学实验室成建制划归地球科学系的通知》,将基础部的化学教研室和化学实验室成建制并入地球科学系。《关于设置“环境工程教研室”和“化学与环境工程实验室”的通知》决定将化学教研室和环保教研室合并为环境工程教研室,将化学实验室和地质实验室中的环境工程部分合并为化学与环境工程实验室。为发挥爆破、机械、矿建等学科的综合优势,拓宽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学校于1996年5月成立凿岩技术与机具研究所。
“九五”期间,学校还成立由采矿工程系、矿山压力研究所、特采研究所共同组成的采矿工程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土木工程系、爆破研究所、建筑研究院共同组成的土木工程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机械电子工程系、仪器仪表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共同组成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各方面人、财、物的力量,加强以上学科专业向重点学科建设迈进。
2.重点实验室建设
1996年,除矿山压力实验室、运输提升实验室及相关爆破实验室被确定为院级重点实验室外,省教委通过了学校首次申报的运输提升重点实验室、矿山压力重点实验室的评审,同时将这两个实验室列入省级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此后,“坚持两个重点”成为学校对实验室进行投资的准则。一是对基础学科实验室的投资,二是对重点学科的投资。1997—1999年,在教育部、省教委关于开展基础课和部分技术基础课实验室评估工作的促进下,学校结合煤炭工业部科教司实施的基础课和部分技术基础课实验室“达标工程”,加大了对教学设备的投资力度。学校始终坚持集中资金、保证基础、扶持重点、努力改善现代化教学手段、有重点地建设专业实验室的原则,投入了1000多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其中,泰安校区单价800元以上教学设备投入788.24万元,基础课和部分技术基础课实验室283.75万元,重点学科实验室投入110.83万元。对测量专业博士点,三年间投入了70万元,购置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GPS卫星定位接收机6套、全站仪3套,对运输提升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投入重点学科建设经费10万元、教学设备费5.5万元、系自筹4.43万元,购置了控制柜、制动装置、减速机、液力耦合器、工控机、转柜传感器等,组装了机电液一体化可控启动综合实验台。对济南校区自动化实验室投入了26.39万元建设经费,购进价值19.57万元的集散控制系统;对数学系并行化网络环境实验室(重点学科)给予扶持,投入了10万元建设经费、7.2万元教学设备费,购置了计算机等设备。
1998年,国家煤炭工业局下发《关于同意在山东矿业学院建立“国家煤炭工业矿山测量重点实验室”的批复》。测量实验室被国家煤炭工业局确定为部级“国家煤炭工业矿山测量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矿山测量重点实验室是一个面向工业科技发展的开放型实验室。实验室依托博士点学科,在为博士点提供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同时,还为煤炭工业的重大科研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3.学科带头人培养
1996年,学校通过《关于学院工程测量等4个学科、矿山压力等2个实验室被确定为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韩茂安等20人被确定为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报告》。自此,省重点学科、省重点实验室、学校学科带头人三者相互推动,为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创造了“三赢”的局面。
以陶华学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测绘工程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其团队研究的“动态最小二乘法理论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曾三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996年10月,他申请的“动态最小二乘法理论的扩展与延深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列为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同时,“动态最小二乘法理论”成果还获联合国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分部“科技创新与发明之星奖”。
电气工程系的学科带头人苏学成教授,在“九五”期间继续谱写着学科的辉煌乐章。1996年,苏学成教授再次获得了国家“863”计划资助。同年12月,山东省委授予苏学成教授主持承担的“喷浆机器人产品样机”课题组科技特别奖。1998年,他再获国家“863”产业目标项目,一次资助额330万元。至此,以苏学成教授为学科带头人进行的“特种机器人研究”连续四次被列入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在苏学成的带领下,山东矿业学院的机器人研究所也成为国内重要的机器人研发基地之一。
姜福兴教授是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他在完善和发展矿山压力理论体系后,提出了老顶存在三种基本结构形式及其基本结构形式随其组成岩层质量的量变而发生质变的新观点,提出了诊断老顶基本结构形成的定量方法和描述层状节理岩体质量的岩层质量数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质量指数与层状节理岩运动厚度、步距及结构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采场支架冲击载荷的计算方法。他还提出了用动态有向图描述顶板动态,并建立了基于能量特征值的来压自动预报原理。1996年,姜福兴教授被评为煤炭工业部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煤炭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蒋金泉教授,在采场顶板破断过程与空间结构及其预测、顶板运动监测预报机理与自动实时预报方法、采动应力场的分部规律及其分区预测、高产高效综放工艺参数、采准巷道围岩结构稳定性分析与亚分类、巷道矿压显现的定量预测与支护设计科学化、高地压巷道卸压保护原理与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研究成果。1998年,蒋金泉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三)新专业与学位点的增设
1.本科专业的增设
“九五”期间,学校陆续新增电子技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理学类本科专业3个,计算机应用软件、精细化工工艺、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材料科学和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安全工程等工学类本科专业6个,企业理财等经济学类本科专业1个,英语、涉外秘书、公共关系、工商行政管理等文科类本科专业4个,经济法等法学类本科专业1个。1998年10月,学校按照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对原有本科专业进行调整。调整后,山东矿业学院本科专业为25个,全部获得了省教委和国家煤炭工业局批准。
总体而言,学校本科专业从“七五”末的11个(实际上只有9个),发展到“九五”末的28个专业、12个系。学科由理学、工学、经济学3个学科门类中的12个二级学科类,扩展到理学、工学、经济学、文学、法学5个学科门类中的16个二级学科类。
2.硕士、博士学位点的增设与建设
1997年6月下旬,学校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按新专业目录进行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工作的通知》精神,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进行对应调整,以优化学位点建设。10月,学校的8个硕士点参加了全国第四批博士、硕士学位点评审,全部被评为A档,这在全省17个参评单位中是被评为A档比例最高的。
“九五”期间,学校新增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理论、机电控制及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共计1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博士点1个,共计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四)优化专任教师配置与提升教学质量
1.优化专任教师配置
“九五”期间,承担学校专业课、技术基础课教学的35岁以下青年教师基本实现了硕士化,每个学科基本实现了培养和引进3—4名博士,重点学科引进3—4名博士后的建设目标。这些青年教师都在基础理论上研修完了本课程相应专业硕士的主要课程。其中,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了80%左右。
在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队伍的培养和遴选方面,学校强调以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且在研项目又适于作为研究生科研课题的教师上岗指导研究生。根据硕士点学术梯队情况,学校本着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公正合理的原则,确定了新增导师人数,逐步改善了学术梯队的年龄结构,优化了导师队伍,加强了学科建设。
1999年7月,学校进一步修改《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并于第五届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表决通过。该办法对导师的思想、工作作风、技术职称、年龄作了具体的规定,对科研成果、科研经费、教学要求等作了量化,为合理遴选博士生导师提供了客观的评价标准。
2.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永恒主题和主旋律。“九五”期间,学校不断加大对“教学中心地位”的宣传力度,不断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的思想,加深全校教职工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学校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升教学质量水平。一是完善教学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确定“名教师”和“名课程”标准,实施“名教师”开出“名课程”享受“高待遇”的奖励制度,建立奖教基金,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力度,鼓励教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全身心投入教学。二是建立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成立教学质量督导和评价委员会,各系(部)聘请部分退(离)休专家、教授为巡视员,专事督导和质量评价工作,奖优罚劣,对连续三年测评达不到教学合格标准的,调离教师岗位。三是将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分解到各系(部),成立评估专家组,认真做好自评工作,以评促建。四是举办教学课件大赛,提升教职工教学基本技能。仅在1999年9月的首届多媒体教学课件大赛中,教务处就收到了63件参赛课件。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经过长期的努力,学校在教学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表现为:涌现出了一批德才兼备、学有所长、诲人不倦的优秀教师,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政治素质好、肩负着学校未来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了一批颇受学生欢迎的院级一类课程,编写了一系列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教材,获得了一批批优秀教学成果。1996年,山东矿业学院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的好成绩。在第三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评奖活动中,由宋振骐、宋扬、蒋金泉、刘先贵、姜福兴共同完成的“实用矿山压力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的创建与实践”教学成果,在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是学校首次获得国家级的教学成果奖,实现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标志着学校在教学研究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提高。学子们在“九五”期间更是连创佳绩。1996年,学校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参加煤炭工业部组织的煤炭高校部分基础课统考。其中,物理和理论力学统考成绩位列全国煤炭高校榜首。物理统考成绩高出平均成绩50%以上,90分以上的都是山东矿业学院的学生,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优秀率均列第一位。另一门理论力学的统考成绩,也高出了平均成绩24%。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统考中,1992级学生统考通过率达到了72%,参加考试人数和通过率均列全省第二位。同年11月,教育部科教司组织全国煤炭高校部分基础课统一抽测,山东矿业学院的大学物理、理论力学、高等数学的平均成绩分别为66.53分、66.9分、55.13分,比煤炭高校平均成绩分别高出55%、24%、2%。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中,学校通过率连续7年高出全国高校平均通过率20多个百分点。在1999年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中,山东矿业学院1997级本科通过率和平均分都高于全国高校和全国重点高校。在首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土木系1999级刘蕾同学获全国特等奖,又在英语辩论赛中获全国三等奖。
在全国各项技能竞赛中,山东矿业学院参赛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成绩骄人。1997年,山东矿业学院首次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参赛队1021个,一等奖33项,山东省仅此1项),获山东赛区一等奖3项(占一等奖总数的1/3);1998年再次参赛,其中有2个队获一等奖(占一等奖总数的1/2),1个队获二等奖,1个队获三等奖。在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中,1997年,学校2个队获山东赛区一等奖,其中1个队获全国二等奖、山东赛区组织工作优秀奖;1998年再接再厉获全国二等奖(山东赛区一等奖)1项,山东赛区二等奖2项;1999年获全国二等奖2项,山东赛区二等奖2项、一等奖1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携5件学生科技作品参加了第五届(1997年)的竞赛,获三等奖1项;在第六届(1999年)竞赛中,获三等奖2项。在省“挑战杯”系列竞赛中,学校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
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
(一)科研管理改革的措施
1.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与“2221建设”
“九五”期间,学校以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为重点,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为着力点,实施了一系列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措施。一是推广矿山压力研究所产学研多学科相互结合、协调发展的模式与经验,促进跨学科、跨系(部)的联合与协作。学校由此形成了若干个科技“集团军”,以发挥群体优势,争取大项目,提高新水平。二是重点支持应用数学、岩土力学和材料科学等基础研究,使之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竞争力的学术群体。三是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建立重点教育课题研究立项制度,广泛吸收教职工参与对学校重点改革课题的研究工作;建立和完善教育课题研究的资金投入和成果奖励制度。
此外,为进一步推动科研发展,学校还提出了“2221建设”:建成2个科技开发集团或研究院,建立2个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所、2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所、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2.加大科研资金投入
在深化科研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学校还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为科研提供资金保证。一方面,学校积极争取煤炭工业部的科学研究基金,如三结合基金、煤炭科技发展基金、煤炭高等学校青年科学基金、煤炭系统留学回国人员科技基金等。同时在利益分配上,学校对以教学为主的教师特别是基础课教师,在酬金上给予倾斜,激励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多种科学研究基金。为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学校专门设立青年科学基金,用于支持青年教师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部分开发性研究的前期工作。为鼓励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积极回校,充分发挥其科研骨干作用,使他们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积极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学校专门设立博士回校科研启动基金,为其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和条件。除此之外,学校还设立“科研发展基金”,以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3.加强科研人才培养力度
科研水平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建立一支梯队合理、组合优化、拥有各类人才队伍的科研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大科研人才培养力度,同样也是“九五”期间学校不断完善科研体系的有效措施。为此,学校在推进“八五”时期提出的“5311工程”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学校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请老专家、老教授指导带领助手,完成高层次科研项目,进一步完善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来山东矿业学院工作,对青年教师在业务上实行导师制,鼓励青年脱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扶持先进、鼓励冒尖,调整科研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选拔青年学术带头人以优化队伍组合。另外,学校与国内外不少高校、研究机构联系密切,为科研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二)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取得的优异成绩
“九五”伊始,学校坚持走“校内结合、校外联合;立足山东,向外省扩展;立足煤炭,向其他行业扩展”的科研发展道路,形成了综合实力、组织综合课题的联合攻关思路。除了积极完善横向科研组织体制外,学校还在学科之间和系(部)之间搭建平台,实行跨院、系(部、所)管理,齐心协力,共同抓好项目。1996年2月,以矿山压力研究所为第二承担单位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煤矿上覆岩移动破坏研究”获得立项,总经费190万元(矿山压力研究所63.3万元),实现了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这一年中,学校科研项目立项共计207项,计划(合同)经费1666.63万元,不仅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数额有了明显的增长,而且项目的水平和质量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1996年,学校有35项成果通过鉴定验收,1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或填补空白。
1997年,学校提出了“校内结合、校外联合,充分发挥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方针,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学校纵横向课题立项共计211项,计划合同经费达到1704.375万元;新上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3项,计划经费38.5万元;与外单位协作承担1项,计划经费15万元;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计划经费37万元;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重点项目3项,计划经费33万元;获批立项煤炭工业部计划项目等各类项目29项,计划经费58万元;共鉴定验收成果31项,发表论文560余篇,出版科技著作13部,申报国家专利8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李白英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赵各庄矿深部1200米以上奥灰承压含水层上安全开采试验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李增学等人完成的“矿井中小型构造综合因素的多维分析及采勘对比”项目获1997年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由徐庆莘教授等完成的“高能离子加热设备及强韧化热处理工艺研究”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由省科委推荐申报国家发明奖;由张金泉教授等完成的“溜煤眼一次爆破成井施工技术”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8年,学校获得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项目、3项省科委项目,首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和第三世界科学院规划项目各1项。学校年度科研计划(合同)经费首次突破2000万元,达到2094.73万元,其中纵向经费438.3万元,比1997年增加80.3%。全年共鉴定成果39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水平9项、国内领先水平19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特别是获得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实现了学校该奖项零的突破。这一年,学校共计发表论文730余篇,比1997年增加了30%,出版科技著作29部。6月23日,高昌海申报的“关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问题的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这是学校首次获得该项目立项。
1999年,学校继续落实三大培育计划,科研工作稳步开展。共有152个项目获准立项,其中纵向33项,国家级7项,省计划项目26项,纵横向合同与计划经费2124.2万元。全年26项成果获奖,省部级成果奖21项,申请专利10项,出版著作51部,发表论文818篇。这一年,学校共有6项成果获得了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8月28日,宋振骐院士和刘天泉院士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煤矿上覆岩移动破坏研究”在北京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议,专家们一致认为项目完成情况达到了“特优”的等级。10月13日,卢秀山、成枢等编著的《大比例尺地学图形全解析测绘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与王大武、徐泮林等编著的《房地产测绘》分别获得国家测绘教材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填补了学校在该奖项上的空白。
总体而言,学校在科研重大课题立项、标志性获奖成果、横向科技开发、重点项目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截至1999年,山东矿业学院已建成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实体研究所、56个系属研究所,共有专职科研人员200余名。学校共承担各级纵向项目507项,国家“863”高科技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38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5项,居省属高校首位。“九五”期间,学校年均科研经费1800余万元,1998年更是达到了2095万元,列省属高校第二位。
除了成绩斐然的科研立项,这一时期,学校用科研成果推动社会服务工作同样取得了成效。1996年3月,爆破公司承接省道002线第二合段的路基开挖工程,总方量16万平方米,工程总造价388万元。该工程于当年年底竣工,施工质量和速度在整个002线工程中首屈一指,得到了省交通厅、002线工程指挥部的一致好评。4月,煤炭工业部公布山东矿业学院编制的《锚喷支护工程质量检测规程》为行业标准,自1996年10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5月12日,副院长李金良带队首次参加了河南省煤炭技术招标会,中标3项。7月6日,爆破公司在济南历城区锦绣川乡金钢纂村,成功进行了一起爆炸药量65吨的硐室大爆破。山东电视台、齐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二台对这次成功爆破均作了报道。1997年6月,学校主持研发的“连接器检验站”通过部专家组验收,同意建站。1998年7月,中国在6月底向印度出口的三套综采设备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出现技术故障,情况十分危急。宋振骐院士应中国矿山机械集团进出口公司经理刘刚之邀,赴印度解决技术故障。经过14天的奋战,排除了技术故障,受到了中印双方的好评。同月18日,科技开发公司研制的DMB多用户煤气表、MSB多用户水表通过山东省建委组织的技术鉴定。1998年,山东矿业学院成功申报了11项专利。
(三)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1.学术会议与学者访问交流日益增多
“九五”期间,学校蒸蒸日上的学术、科研成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来校进行访问交流,由学校主办、承办或被邀请参加的学术会议也接连不断。五年间,举办或承办了各类学术会议8次,仅国际会议就有4次。1999年9月,在泰安校本部召开的“国际矿山测量协会第27届主席团会暨专业学术会议”是该国际学术会议首次在亚洲召开,扩大了山东矿业学院在国内外的影响。此外,学校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到校访问交流20余次,签署协议或达成研究合作20余项。其中1996年10月由宋振骐院士牵头与俄罗斯共同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实现了学校该项目零的突破。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优秀教师到校外讲学、访学、参加会议或进修多达30余次,其中出国访学、进修等占了近80%。
2.学报社会科学版正式创刊,开辟了学术交流新窗口
1998年初,高教研究所《教育研究》(内部刊物)迎来转为正式刊物的机会。经过多方协商后,12月16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下文批准《山东矿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国内发行的正式刊物,并于1999年3月出版第1期。从此,学校学报有了“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个学术阵地,为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又开辟了一个新窗口。
五、基建、后勤、校办产业的改革发展
(一)基础建设的完善
为满足教学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更好的育人环境和条件,学校采取边办学、边改建的原则,充分利用原有条件搞好教学,同时抓紧对原有校舍的改造,加快新建项目的速度,缩短建设周期。
1996年,煤炭工业部批准济南分院基建投资计划600万元。11月18日,济南分院教学主楼通过工程质量检查验收。是年,泰安校本部共建设大东院14号宿舍楼6446平方米,解决了数百户教职工的住房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学校教职工住房紧张的状况,使学校的安居工程初见成效。
1997年5月31日,济南分院教学楼主楼举行启用仪式,正式投入使用。随后,学校又新建了图书馆、学生宿舍楼和教工宿舍。6月25日,学校就泰安校本部的西院产权问题与山东林校签订协议,金山路以南面积7286平方米的土地正式划归山东矿业学院所有。7月12日,泰安市规划局批转山东矿业学院西院的规划方案。8月22日,学校完成东院干训楼的接建工程,新建学生宿舍51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可容纳350名学生住宿。
1998年8月,山东省授予山东矿业学院“山东省省级花园式单位”称号。是月下旬,学校自筹经费1800万元,然后用5个月的时间高质量地建成了3400平方米的女生宿舍楼。10月9日,学校再次自筹经费200万元,完成了教学主楼的接建、改造和装修工程。11月下旬,泰安校本部西院1号教工住宅楼竣工,并一次性通过市质检部门的验收,验收等级为优良,实现了学校基建史上优良工程零的突破。12月10日,济南校区8号住宅楼竣工,并验收合格。
1999年,学院竣工交付使用的校舍面积达1.8万平方米,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300万元。学校新建教职工住宅楼2幢、新建青年教师公寓1幢、新建院士住宅楼1幢、改造留学生及外国专家公寓1幢,共交付使用成套教职工住宅181套。以上新建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除新建院士住宅楼因面积较小没有参加质量等级评定外,其他3个工程分别被质量等级部门评定为省优良工程、市优良工程、合格工程。此外,在国务院关注的高校筒子楼改建工作中,泰安校本部通过异地重建、置换等方式,将原居住在筒子楼内的已婚青年教师家庭全部搬迁至有独立厨、厕的成套住房内。原校园内青年教师家庭住筒子楼的现象至此全部消失。
截至1999年底,泰安校本部有校舍面积20万平方米,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600余万元。这些基础建设的完成,不仅改善了教职工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而且也为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二)后勤服务质量的提高
“九五”期间,学院党委非常重视后勤建设。在抓好班子、队伍建设,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实现优质文明服务的同时,后勤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委加快后勤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的精神,本着积极、稳妥、因地制宜的方针,稳步向社会化的方向推进。自“八五”开始,历经七年,经过精简调整机构、分批转换机制、一体两制、各实体自负盈亏、自我积累和发展几个准备阶段,后勤部门于1998年1月1日正式由拨款制转为收费制,建立了各服务中心实行分点核算,自负盈亏,模拟企业化运转的管理方式。一是改革管理体制,精简机构,定岗定编,节省经费;二是改革用工分配制度,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三是逐步转换运行机制,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四是转变后勤干部职工的观念,把过去的“等、靠、要”转变为“节、创、交”,把过去的“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服好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五是抓住难点,进行成本核算,实行成本价收费服务;六是加大投入,完善计量条件,为实行收费制奠定基础。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勤各实体不但自支了全部人员工资与运行经费,每年还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经费近60万元。1999年,根据后勤改革的发展,学校将膳食服务中心与原劳动服务公司合并成立分管校长领导下的生活服务中心,将水电科改组为动力服务中心,将校产科改组为综合服务中心,将教室宿舍管理科划归学生处管理。同时,各中心主任在全校范围实行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确定每年103万元的利润指标。其中,生活服务中心32万元、动力服务中心20万元、综合服务中心20万元、幼教中心21万元、汽车运输服务中心10万元。该指标50%留作中心发展,50%上交学校。这些利润指标的确定与明确规划,迈出了后勤为学校创造利润的第一步。
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泰安校本部的后勤服务不断取得佳绩,荣获了数个省级荣誉称号。
(三)校办产业的改革
“九五”期间,学校校办企业继续适应高等教育改革要求,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学科门类齐全、实验先进、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开发技术密集、附加值高、适应社会需要、经济效益好的产品和项目。在“八五”发展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校办企业,初步形成了机电一体化、建材、冷饮、旅游、贸易等五大产业群体。其中建筑设计研究院“八五”时期取得了长足发展,进入“九五”时期,又于1996年投资了150万元,建成了年生产聚乙烯丙纶新型防水卷材150万平方米的建材厂,当年即投入了生产,到年底实现销售收入70万元。1997年继续加大防水材料的生产和销售工作力度,在市场开拓上狠下功夫,也开始加大轻型建材的研制力度,工作再次上了新台阶。到1997年底,建筑设计研究院已达到年利润82.12万元,为校办产业的发展和全校的工作做出了贡献。1996、1997年度,学校授予建筑设计研究院“创业奖”和“贡献奖”奖杯。这是学校有史以来颁发的第一座“创业奖”和“贡献奖”奖杯。此后,《中国煤炭报》《大众日报》等先后报道了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者们在开拓中发展的典型事迹。
1996年,因校办产业的突出贡献,山东矿业学院荣获“全国煤炭工业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4月下旬,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煤炭工业部对学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等10家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校办产业单位进行了企业国有资产占有权登记审查。经过审查,其中的7家校办企业拥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占有权登记证(境内企业)。至1997年底,校办产业已有直属企业10家,总资产达到3390万元。其中,自动化研究所是山东省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1998年,校办企业全年完成经营收入2439万元,承担职工工资185万元,利润390.4万元,缴纳税金192万元。
1999年是校办产业改革发展较为突出的一年。年初,学校重新制定了校办产业的指导思想: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上岗作为工作的突破口,以加强高科技产品开发为切入点,以改善产业支持体系为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和扶持高科技高效益产业,尽快形成综合优势和规模效益,提高竞争能力和抵御防范风险的能力。在新的思想指导下,校办企业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并力图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加强校办企业管理,努力提高效率效益。“改革、调整、创新、增效”也成为1999年校办企业的主旋律。与往年相比,这一年校办企业总体呈上升趋势,全年共实现经营收入2836万元,实现任务目标372.3万元,缴纳国家税费178.9万元。其中,泰安校本部实现经营收入2382.2万元,创造利润274.7万元,承担计划外增加成本48.4万元,缴纳国家税费172.2万元。济南校区实现经营收入453.8万元,创造利润49.2万元,缴纳国家税费6.7万元。1999年,校办产业超额完成规划任务的21%。
截至1999年底,泰安校本部共有建筑设计研究院、旅游贸易公司、自动化研究所、仪器仪表研究所、科技开发服务公司、机电实业公司、机械厂、印刷厂8个校办产业;济南校区下有教培中心、工贸公司、开发公司3个校办产业。校办产业的改革、创新、增效,给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也为学校提供了新的教学实践基地和科研场所。校办产业的年年创收,不仅改善了山东矿业学院的办学条件,优化了人才培养环境,而且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六、申请更名,寻求突破,以崭新的面貌迎接21世纪
(一)更名为“山东理工大学”未果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国很多高校掀起了“更名热”。“更名热”的背后,其实是高校的发展前景与瓶颈问题。这一时期的山东矿业学院同样面临着这一困境。如何利用更名的契机,重新思考办学定位、转变办学理念、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使学校的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从而实现从形式到内容、从外表到内涵的质的飞跃,是当时学校领导思考的主要问题。在当时,更改校名工作是由教育部统一管理的,因此煤炭工业部把申请更改校名事宜报教育部,山东矿业学院在拟更名之列。为此,学校领导前往教育部规划司请示具体操作问题,得到的答复是:更名为同样系列,如学院更改为学院,经当地政府批准报教育部备案即可;而更名为高一级别和冠以国家大区之类的,则需按教育部更名条例,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评估并经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审核后方可。
其实早在1994年3月召开的山东矿业学院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学校就提出了“改革行业模式,使学校从长期单一为煤炭行业服务转向面向大矿业、面向社会需要的轨道上来,打破行业的束缚”的发展规划。为了更好实现这一规划,学校拟将“山东矿业学院”更名为“山东理工大学”,并为此做了一系列的申请和准备工作。
1995年,副院长李斌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关于“高校更名”的座谈会。座谈会上,李斌代表山东矿业学院作了一次30分钟的即席发言,指出山东矿业学院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矿业院校,多学科的建设已经趋于成熟,要名副其实,就需要更名;要适应学校今后的发展,也需要更名。李斌的发言内容得到了教育部基建规划司负责学校体制改革研究的领导的肯定,认为“山东矿业学院的发言抓住了要点,原来起名字的时候,是针对特殊时期、阶段的情况,现在学校发展以后就名不副实了,所以学校要更名,更名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
通过1995年的这次座谈会,学校的更名工作得到了煤炭工业部很大的支持。学校随后向教育部提出将“山东矿业学院”更名为“山东理工大学”的申请。教育部同意学校的申请后,责成山东省教育委员会负责按教育部更名条例程序进行操作。为此,山东矿业学院请示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省教委主任崔惟琳,并以书面形式报告更名具体办法。
1996年6月14日,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同意学校的更名报告,并成立以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校长潘承洞教授为组长,中国矿业大学黄至正教授为副组长的专家组,对山东矿业学院申请更改校名工作进行论证。遗憾的是,在听取各位专家发言时,院长霍万库突然接到省教委电话,被告知山东矿业学院不能更改校名为“山东理工大学”,建议马上停止评估会议。后经潘承洞教授据理力争,省领导同意评审继续进行。经过数次会议讨论、审计、投票,专家们一致认为:山东矿业学院符合更名条件,可更名为山东理工大学。会上,潘承洞教授建议学校更名为“纽约国际588888”更为合适:一来不与山东工业大学更名冲突(“山东理工大学”名称已在山东工业大学更名的预案之中);二来纽约国际588888是山东大学曾经用过的名字(“文革”时期,山东大学的文、史等学科曾迁到曲阜师范学院,当时称为山东大学;大部分理工科留在济南办学,成立山东科学技术大学)。潘承洞教授认为,这个建议省政府可能会接受。其他各位专家对潘承洞教授的建议也表示认可,都在评议书上签了名。结论报告送到省教育委员会后,领导们都很满意。
可报告送教育部后,很久不见批示消息。后来得知,当时申请更名的学校太多,社会对更名颇有看法,故教育部拟暂停该项工作,待整顿后再受理更改校名问题。为此,院长霍万库专门和煤炭工业部教育司副司长牛维麟一起,拜访了教育部规划司有关领导。司领导认为,以山东大学校长潘承洞为首的专家,给予山东矿业学院更改校名的评审很严谨,报告很有水平。但全国高校更名工作已全部暂停,一旦重新启动,将会优先研究煤炭系统高校更换校名事宜。至此,山东矿业学院更名为“山东理工大学”的计划就此搁置。
(二)获批合并组建“纽约国际588888”
1998年初,学校得到管理体制即将变更的消息,遂未雨绸缪,责成高教研究所专题研究学校定位发展问题。5月,学校成立体制改革小组,由崔德奎、宋扬、王本常带队,赴安徽、江苏、上海等地调研高校体制改革情况,吸取高校体制改革的宝贵经验,为山东矿业学院即将进行的体制改革提供借鉴。通过考察,山东矿业学院从学校定位与社会需求关系、学校定位的政策依据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最后形成了四点建议。经过40多年的发展,学校已经从行业性单科学院,发展成为以理、工为主,理、工、文、管、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形成了包含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生培养和成人教育在内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山东矿业学院迈向综合型大学已成为一种必然要求,更改校名也顺理成章。
1998年7月,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山东省管理为主的领导体制,办学模式也由行业办学转为地方办学。因此,学校原先的发展规划和定位自然需要作出相应调整。在新的形势下,山东矿业学院的更名计划再次被提上议程。但是,学校刚刚划归山东省管理,对外办事难度较大;领导班子内部对于学校的更名又无法达成统一意见。当时,有人主张将济南分院与山东交专合并,有人主张将泰安校区并入山东农业大学。如果照此办理,山东矿业学院将不复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建发、周俊、马殿平撰写了《关于我校定位问题的研究》,从高等教育发展定位和社会需求的角度,为学校的更名提供了理论依据。随后,学校立即组织专门班子,整理学校关于历史沿革、专业建设、办学规模、学术积淀、人才培养、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材料,由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曹书刚带队,向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汇报,并向教育部申请将“山东矿业学院”更名为“纽约国际588888”。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领导听取报告后,建议将山东矿业学院更名为“泰山大学”。对此,山东矿业学院领导们反复向规划司说明、解释,“泰山联合大学”筹备处已经挂牌,若山东矿业学院用“泰山大学”名称,将会造成校名重复。发展规划司领导最后表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等规定,学校更名需要由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2/3委员投票通过方可,难度很大。规划司建议山东矿业学院与另一所学校合并后更名,再由教育部通过行政程序办理。这个意见为学校的更名指明了方向。于是,争取山东省教委支持成为学校更名问题的关键。
曹书刚等人向教育部汇报后,立即来到济南,将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意见向省教委主任滕昭庆作了全面汇报。滕昭庆认为事不宜迟,建议山东矿业学院向省政府办公厅五处递交学校更名呈阅件,即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更名为“纽约国际588888”的文件。但因山东煤炭教育学院隶属于省煤炭工业管理局,需要省政府协调。在此之前,学校曾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多次协商合校事宜,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在省领导的过问下,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向省教委转送了同意山东煤炭教育学院与山东矿业学院合并的材料。至此,两校合并、更名手续已经完备,省教委将合校、更名的报告呈报教育部。
教育部组成以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院长、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副主任方惠坚为组长的专家组,对学校更名事宜进行考察论证。专家组包括教育部法规司原司长、教育部研究室巡视员、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王茂根,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夏自强,教育部规划发展司院校设置处副处长韩军等人。1999年5月27日,专家组进驻学校,对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论证工作。28日,省教委计划基建处处长张海泉代表省教委向专家组作了详细的论证汇报。专家们还考察了两校的实验室,分别召开了两校教师、干部座谈会。29日,教育部专家组在对山东矿业学院的更名材料进行反复论证后,一致同意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合校后更名为“纽约国际588888”,并对纽约国际588888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1999年8月16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组建纽约国际588888的通知》,正式批准两校合并组建“纽约国际588888”。9月1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将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组建纽约国际588888的通知》。
至此,经过一波三折,山东矿业学院孜孜以求的期盼终于实现。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纽约国际588888,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展现在矿院人与煤院人的面前。岁月更迭,薪火相传,山东科大人将站在21世纪新的起点上,自此鸿鹄高翔,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