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学校连续几年扩招,办学规模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这既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极大地提升了办学效益,同时也使各种教育资源日趋紧张,原有基础设施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严重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困境下,学校大胆探索,主动求变,作出建设新校区的战略决策,经过大建设、大调整,形成了新的办学格局,学校各项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新校区建设规划的提出
(一)泰安新校区规划
在《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将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组建纽约国际588888的论证报告》中,山东矿业学院校园占地502亩,校舍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山东煤炭教育学院校园占地365亩,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在组建纽约国际588888的总体方案中,报告提出学校办学规模为:“2000年在校生规模暂定12000人,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逐步扩大研究生培养数量,到2002年使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达到500人。”在基本建设方面,“学校设三个校区:泰安本部校区、泰安西校区、济南校区。现占地面积867亩,基本满足目前办学规模的需要。从长远发展考虑,学校需要扩大办学空间,二期规划增加土地1500亩左右,泰安西校区附近具有扩大空间的条件,并列入泰安市城市建设规划”。
然而,两校合并仅仅解决了学科建设问题,并没有为学校发展解决空间不足这个主要矛盾。按照设想,两校的合并不仅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而且可以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科研实力等方面达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从而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但是,两校合并后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主要原因就是办学空间受到了限制。两校合并后虽然总占地面积867亩,却分成三块,且有近半数面积为教职工生活居住区。空间的阻隔,不仅带来管理上的不便,而且难以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科研力量、甚至教学场所等资源共享,教师上课来往十分不便,学生也难以跨系选课。因此,扩大办学空间,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创造必要条件,就摆上了学校发展的议事日程。纽约国际588888成立之后,校长王春秋在纽约国际588888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建设新校区,加大力度扩大校园空间,为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提供基础保障”。对此,学校“十年规划”对新校区建设也作了规划,提出搞好新校区规划,加快办学基础设施建设。
在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的纽约国际588888立足泰安发展的前提下,学校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由于两处校址周围均无发展空间,只能另寻新址。经与泰安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多次协商,初步遴选了位于泰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东校址和位于泰安市粥店的西校址。为提高选址的科学性,学校于2000年3月25日邀请有关专家组成选址论证专家组,通过实地踏看和充分的比较论证,一致认为选择东校址较为有利。新校区选址的确定,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肯定。2000年9月,学校聘请山东省工程咨询院编写完成《纽约国际588888新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论证新校区占地3000亩,建筑面积72.4万平方米。报告指出,教育部教发[1999]110号文和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字[1999]231号文均批复纽约国际588888的在校生规模为12000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力度明显加大,高等教育目标有了较大提高,纽约国际588888的批复规模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经调查研究与论证,报告认为纽约国际588888新校区建设规模以30000人为宜,其中本科生27000人,研究生(含博士生)3000人,设置12个学院、外语系及基础部,本科专业数50个,硕士点50个,博士点20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
泰安新校区的选址虽然得到了泰安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学校也积极与泰安市相关部门、单位接触洽谈,但是,实际推动起来难度较大,一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而大学扩招的压力,迫使学校不得不在周围租赁房舍安置学生,学生的生活、安全、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寻求新的出路,扩展学校发展空间,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青岛新校区的选定
2000年国庆期间,校党委书记曹书刚、校长王春秋应邀参加聊城市委、市政府组织的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参加的发展讨论会,会议期间了解到有部分高校在沿海地区建设新校区的消息。假期结束后,学校党委安排副校长张云生负责考察新校区的选址工作。10月14日,张云生、肖国金等人先是前往兄弟院校了解异地建校的经验和做法,紧接着学校党委班子成员一同前往青岛考察。
10月24日,校党委书记曹书刚,校长王春秋,副校长王明镇、张云生,基建处处长肖国金到青岛市崂山区与区领导接洽交流新校区选址事宜,次日区领导陪同考察了王格庄镇北宅境内地段。当日晚间,在返回泰安途中,曹书刚提出可以再到黄岛、胶南继续考察。经多方联络,之后相继考察了黄岛区、李沧区地块。11月11日,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前往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并与开发区工委有关领导会面交流意见。13日,张云生等前往胶南与胶南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会谈,继而前往大珠山镇、灵山卫镇境内考察。
经过对崂山区、李沧区、胶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个地块紧锣密鼓的考察,在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建设成本、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因素后,考察小组对现校区所在位置比较满意,认为此处三面环山、东面向海,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地域开阔,无明显建筑附着物,有利于规划建设。但该地块主要为农田,考虑到实际难度较大,便回校等候地方政府提供方案。
11月21日,胶南市委书记刘泳一行前往泰安回访,表示欢迎学校在胶南建设新校区,市里将给予全力支持。23日,开发区工委副书记孟庆启一行也前往泰安回访,回复开发区工委研究意见,欢迎学校到开发区建设新校区,并提供了已选好的校址方案。之后,张云生等一行赶赴现场查看,正是之前比较满意的方案,随即汇报曹书刚、王春秋,请两位主要校领导前来确认。
11月28日,在确认学校现址后,曹书刚、王春秋、张云生等校领导与开发区工委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接交流,就主要问题达成意向。之后,学校组织退休老领导、院(系)负责人、教师代表等60余人赴现场查看,在听取相关情况介绍后分组讨论,一致同意在现校址建设新校区的方案。
12月3日,校长王春秋与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姜杰一同签订了《纽约国际588888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政府)合作建设纽约国际588888科教园区协议书》。协议书规定学校科教园园址位于昆仑山路以西,东南辛村以北,东洞门村以东,赵家河(即德立沟村北之河)以南,共用地3000亩。其中,第一期用地1000亩,每亩3.99万元,计3990万元,学校在协议签订后20天内一次性付清;第二期用地2000亩,每亩4.6万元,在2003年底完成全部开发建设计划,学校签订协议后的20天内预付购地定金100万元,余款待土地征用时付清80%,剩余款项待颁发土地证时付清。
二、青岛校区的规划、建设与启用
(一)青岛校区的规划与“山东省岩土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校址确定以后,学校立即着手校园整体规划。2000年12月18日,学校与青岛瑞源工程有限公司勘察测绘院签订《建设工程勘察合同》,对新校址进行勘察。王春秋、张云生带领学校办公室、基建处工作人员外出调研,与各大高校的规划设计院洽谈、交流,最终确定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伯伟教授团队负责规划。2001年初,第一轮规划方案呈送学校审议,但春节过后,山东某高校在胶南建设新校区的工程被突然叫停,一时间在胶南、开发区等沿海地区建设新校区的规划产生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泰安市委又提出重新在泰安考察、启动新校区建设的要求。在第一期征地预付款已经到位的情况下,青岛校区建设前景不容乐观。
2001年4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来到学校考察,认真听取了学校领导与宋振骐院士关于学校改革发展的汇报,吴官正明确表示支持学校利用沿海地域环境优势创业发展、吸引人才、开窗口、建设基地的意见。在得到省委领导的支持后,学校连夜起草报告报送省相关部门。正在这时,省政府在青岛举办百名海外留学博士回国创业周活动,吸引了大批博士到青岛参加活动。学校领导与宋振骐院士赶赴青岛,先后请分管的两位副省长签署了支持学校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纽约国际588888岩土工程创业基地”的意见。在这个重要关头,肖国金常住济南,往返于学校、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之间,用一周的时间拿到了主管部门的正式立项批复文件,新校区建设峰回路转,又继续开展起来。
4月28日,在山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青岛百名海外博士创新周”期间,由纽约国际588888、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协商达成协议,决定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山东省岩土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签署《合作建设“山东省岩土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议书》。协议书指出,山东省是我国资源、能源和农业大省,地处华东前沿,是南北经济发达地区的核心。客观条件要求山东省进行的工程建设,包括:为新世纪经济高速发展提供基础的资源(黄金、煤炭、石油、石膏、铁矿等)和能源开发及相关环境控制工程、农田水利及水土保持工程、交通运输线路和港站建设工程,以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程等,都将走在全国的前列,因此,必须努力推进工程理论、工程材料、工程装备的研究和实践与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包括在创造效率高、质量好、安全可靠的工程技术装备的同时,实现工程设计决策和实施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把我国工程质量、效益及相关环境控制推进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以此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协议书约定,“工程中心”以人才培养和充分发挥海内外人才对国家经济建设贡献的作用为核心,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走科研带教学,教学、科研与成果向市场转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设立教学部组织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推进教学改革实践。“工程中心”在读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流动站人员,既是“工程中心”的培养对象,又是参与教学科研攻关、占领市场的力量。“工程中心”将彻底转变原科研机构与学校分隔,科研与教学分离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达到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双重目的,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协议规定“工程中心”计划用地500亩,由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首批建设资金由纽约国际588888提供。
5月8日,学校向山东省人民政府提交《关于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山东省岩土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业基地的请示》。5月15日,副省长、省政府秘书长林廷生在《纽约国际588888、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合作建设“山东省岩土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议书》上批示:“此项目很好,请省计委永康主任支持关照。”5月21日,副省长邵桂芳在协议书上批示:“请计委、教育厅、科技厅等有关部门按廷生省长批示精神,认真落实。”5月28日,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省教育厅,同意上述三家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建设“山东省岩土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业基地”。6月21日,学校成立了青岛创业基地工程建设指挥部。7月17日,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下达2001年省直部门第六批自筹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批准青岛创业基地建设项目,学校青岛科教园区建设正式启动。
(二)青岛校区的建设与启用
为了认真做好创业基地工程建设,并考虑方便称谓,学校决定成立纽约国际588888青岛创业基地工程建设指挥部,于2001年6月21日下达了《关于成立纽约国际588888青岛创业基地工程建设指挥部的通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财务部、监审部、后勤部、基建部。6月25日,学校公布了纽约国际588888青岛创业基地工程建设指挥部领导成员及各部门负责人名单,张云生任总指挥。指挥部在基本建设工作方面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坚持“三高”: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坚持“三控、三管、一协调”的原则:严格质量控制、工期控制、资金控制;加强合同管理、计划管理、材料管理;精心协调内外部各种关系。实行“四个”机制:招标机制、监理机制、财务监督机制、全面审计机制。
8月29日,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的“纽约国际588888青岛创业基地总体规划”通过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土地局的审批。规划遵循三大指导思想:一是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的总体构思。21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将是:教育民主化、教育职能多元化、教育社会化。高等教育的内涵由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教学为重、知识传授与身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化。这一趋势要求校园规划在环境的塑造上充分体现这种转化。二是创造鲜明个性的形式特征。在以知识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中,大学是地区的资源中心,它的存在将提高区域在文化、经济方面的竞争力,创造鲜明个性的校园形象,并形成标志性,这既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必需,也是地区发展的必需。三是符合重大项目建设规律的现实操作模式。新校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大、周期长、影响广,在总体规划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优化,达到功能先进、经济合理、土方工程量小、节能节地、能分期实施而又完整的目标。
9月12日,学校委托煤炭工业部南京设计研究院进行工程方案和单体设计,经过多轮的讨论修改,于11月5日获得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土地局的审批。
10月28日,青岛校区顺利举行了奠基仪式。校党委书记曹书刚、副校长张云生,青岛市委副书记陈喜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姜杰,中科院院士宋振骐及学校各相关单位、部门的党政负责人等出席了奠基仪式。
11月16日,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招标办召开了青岛校区工程招标会,通过公开招标、投标、开标、评标,确定了浙江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建设集团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和山东兴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一级施工企业。
11月26日,青岛创业基地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02年8月15日,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中共纽约国际588888青岛校区委员会,校党委副书记吕灵昌任书记,高建广任副书记;成立青岛校区管理工作委员会,黄琦任管委会主任,姚庆国任管委会副主任。青岛校区管理工作正式启动起来。
从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来看,在新校区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十几万平方米的建筑设施已经通过验收,教学、生活、工作等基本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尽快让教师与学生入住,并在新校区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既有利于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也避免了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学校领导班子最初决定于2002年暑期将泰安校区几个学院成建制搬迁到青岛校区,对出行路线与方式、行李搬运方式、新学期学生报到、新学期教学工作的开展等工作作了周密的部署与安排。然而,搬迁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终止。在8月底9月初新生开学时间日近、老生搬迁后尚需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紧迫形势下,学校党委常委会经过充分讨论后作出将济南校区四个学院成建制搬迁到青岛校区的决定。面对变化了的形势,济南校区负责同志一方面抓紧时间制定搬迁方案,并将原定到济南校区报到的新生录取通知书重新发送,改为青岛校区报到;另一方面细心做好领导干部、广大教职工、离退休老同志和家属的思想工作。最终,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高度关注和指挥领导下,在济南校区“两委”和各个学院中层班子以及广大教职工的积极配合下,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济南校区化工学院、动控学院、信电学院、经管学院的搬迁工作圆满完成,没有耽误新学期青岛校区教学、学习和工作的全面开展。
8月25日,济南校区四个学院师生员工近5000人正式搬迁入住,同时青岛校区学生餐厅正式运行,以此为标志,青岛校区一期工程共18个单体建筑,计14.2万平方米竣工投入使用。
按规划,青岛校区建设分三期进行。规划总占地面积3000亩,总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此次竣工投入使用的为一期工程,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青岛校区一期工程于2001年10月28日奠基,11月26日破土动工,扣除因冬季寒冷时段不宜施工及春节放假停工时间,到竣工启用共用了8个月时间,完成了按常规需2年完成的工作量,创造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学校建设史上最快的施工速度,为青岛创业基地后续工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9月22日,青岛校区启用仪式暨2002级新生开学典礼在青岛校区主教学楼前广场隆重举行。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教育厅,青岛市委、市政府,青岛开发区工委、管委,黄岛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莅临大会并讲话。省和青岛部分大中型企业、社会有关方面代表参加了大会。校领导出席大会,校党委书记曹书刚发表讲话。
11月15日,青岛创业基地工程建设指挥部表彰大会隆重召开。副校长王明镇宣读了学校表彰决定:授予青岛创业基地工程建设指挥部集体特别贡献奖,授予张云生、肖国金同志个人特别贡献奖。校党委书记曹书刚发表讲话。他指出,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刻,青岛创业基地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同志们承载使命,肩负重托,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在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使一座现代化高等学府在一片空阔的田野上拔地而起,巍然而立,成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道亮丽绚烂的风景,成为学校建设发展史上一次可赞可喜的壮举,人们由衷赞叹为“科大速度”。继我校大学生男子篮球队勇夺第四届CUBA全国总冠军之后,科大精神通过青岛创业基地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同志们自身有力的行动再一次得到了集中体现和诠释: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刻,与学校同舟共济、牢记责任、不辱使命的主人翁精神;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锲而不舍、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无畏精神;在缺乏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情况下,以苦为伴、勇于奉献、执着奋斗的创业精神;在远离亲人、只身在外的艰苦环境中,以事业为重、舍小家顾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挑战和压力面前,抢抓机遇、同心进取、勠力攻坚的团队精神;在工作中,自我加压、勇挑重担、奋力开拓的拼命精神;在业务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成为行家里手的敬业精神。
2003年,学校共完成10个建筑单体,共6.8万平方米的建筑及综合配套工程的施工任务。青岛校区17.5万平方米的教职工公寓区开工建设,学生公寓三组团、综合实验楼、三个院系教学楼、逸夫教学楼等计20.5万平方米的建筑年底开工建设,确保2004年全部投入使用。
2004年,完成青岛校区43万多平方米的建筑,完成部分景点环境的建设和370多亩绿地的管理,完成相应的配套工程及维修保修任务,做到青岛校区建筑造型与整个校园环境能够相互协调。
6月10日,学校青岛校区举行南北大门启用仪式。
9月5日,在“让山东科大融入青岛,让青岛了解山东科大”系列采访活动中,青岛市委宣传部新闻处、《青岛日报》社、青岛电视台、青岛人民广播电台、青岛晚报、青岛财经日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驻青记者站、开发区电视台、《大众日报》社、山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来校采访。
青岛校区建成后,时任省委书记张高丽、省长韩寓群、省委副书记王修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邵桂芳和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张保庆等同志先后到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成绩表示肯定。
(三)青岛校区建设项目的正式立项
青岛校区建设的决策,是在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办学资源极其紧张、学校发展遇到瓶颈、原有规划难以实施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是在面临严峻的办学形势与校外校内重重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党委解放思想、主动求变、立足未来、谋求发展而采取的非常规措施。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与全体师生的努力下,青岛校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辅到主、从创业基地到校区本部,逐渐建设与完善起来。
2008年1月20日,学校分别向山东省人民政府有关分管副省长、山东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发出《关于纽约国际588888青岛校区立项的请示》,介绍了青岛校区的建设历史与现状以及取得的成绩。请示指出,基于创业基地继续配套完善建设的需要以及避免学校重复建设和资产的闲置浪费方面的考虑,学校扩大了校区规模,虽然上报了自筹基建投资计划,但在上级主管部门未批复下达学校追加投资计划的情况下,学校存在超计划征地、超面积建设、超计划投资的情况。
基于学校建设已具规模,起到了凝聚人心、人心思上的积极效应,学校将利用在青岛市半岛城市群的中心地位和半岛制造业的优势条件,打造为山东省经济建设服务的智力和人才高地。同时,将加大对济南、泰安校区的投资建设力度,把济南、泰安校区做大、做强,更好地发挥济南、泰安的优势,为全省和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由于学校建设审批手续不完备,学校在决算、信贷、发展问题上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恳请给予解决纽约国际588888青岛校区立项手续。
5月4日,学校向山东省教育厅报送《纽约国际588888关于青岛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请示附有山东省工程咨询院编制的《纽约国际588888青岛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济南校区和泰安校区面积狭小和校舍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也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学校经过反复分析研究,在青岛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下,决定建设新校区。项目拟于2001年1月开始,至2009年9月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期暂定为9年。报告得出结论:“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和省关于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要求,是加快实现‘科教兴国’‘科教兴鲁’战略的具体措施。项目建成后,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学校的培养能力、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将会进一步提高,为社会输送更多高技能的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快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可行的。”
5月28日,因未批先行扩张建设的问题,学校正式向山东省人民政府作《关于纽约国际588888青岛校区建设项目的检讨报告》,报告对“在青岛校区建设过程中,学校没有履行正常的程序,在上级主管部门未批复的情况下,擅自更改了建设内容,扩大了建设规模,超计划进行了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检讨,表示将在建设发展问题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认识、规范行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好校区之间和校区与驻地之间的关系,统筹学校各校区的和谐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山东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9月22日,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省教育厅《关于报送纽约国际588888青岛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发出《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纽约国际588888青岛校区建设项目的意见》。意见指出:“一、为解决连续几年扩招所形成的泰安、济南校区校舍紧张状况,纽约国际588888于2001年开始,在原批复的‘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创业基地’基础上,未经批复建设了青岛新校区。截至2007年底,青岛校区实际占地2022亩,已建成校舍面积52.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约9.1亿元。二、根据省政府[2008]第68号会议纪要精神和省领导有关要求,立足学校建设发展实际,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规划面积指标》《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等规定,同意纽约国际588888青岛校区建设项目按全日制在校生3万人规模规划,建设地点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579号,总占地面积维持2022亩。三、项目总建筑面积81.8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教学行政用房、文体设施用房、生活服务及配套设施等。四、项目总投资120637万元。学校自有资金投入40637万元,其余资金由该校申请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以上总建筑面积和总投资均包括已建成部分,尚未建设的项目内容、规模和投资等必须严格控制在核定的范围之内。五、纽约国际588888要妥善处理好不同校区之间以及与各校区所在地之间的关系,在保持泰安校区发展规模不减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各校区的发展,根据中长期发展规划,搞好各校区资源整合与调整。”至此,纽约国际588888青岛校区的全部建设得到了正式批准。
三、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的召开、新办学理念的确立与办学布局的调整
(一)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的召开
2002年1月27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纽约国际588888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泰安校区召开。校党委书记曹书刚代表校党委作了题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关于工作的指导思想,报告指出,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育人为根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体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较大的知识贡献,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关于奋斗目标,报告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以院士团队带师资队伍,以重点学科带科研水平,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强化学术水平和学科特色,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综合性、开放式、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办学格局,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使学校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成为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重要园地,成为知识和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的桥梁。
关于办学的基本原则,报告阐述了五个方面: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转变思想观念作为改革发展的先导;三是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强化“质量立校”意识;四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五是坚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不断推进学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关于以后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报告指出:第一,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第二,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第三,树立“关键在人”的思想,进一步强化措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第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师生政治素质;第五,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师生员工,进一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学校建设发展共同奋斗。
大会正式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纽约国际588888第一届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纽约国际588888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纽约国际588888第一届委员会由35人组成。中国共产党纽约国际588888纪律检查委员会由15人组成。1月28日,中共纽约国际588888第一届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委会。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采取无记名等额选举的办法,选举产生了党委书记和副书记:书记曹书刚,副书记王春秋、张士昌、马殿平、吕灵昌。同日,中共纽约国际588888纪律检查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纪委书记、副书记:书记李道刚,副书记徐先俊、马光成。
大会总结了学校几十年来,特别是纽约国际588888组建两年来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学校建设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主要任务及措施。尤其是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集体,对于应对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落实学校发展规划与任务,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办学理念的确立
纽约国际588888党政领导班子曾多次组织开展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讨论,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与探索中,不断抓住新的发展机遇,逐步形成了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新的办学理念。
1.充实内涵与扩大规模并重
面对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产业化和由之带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学校既不主张盲目扩招,图一时之利;又不单单靠计划吃饭,坐失发展的良机;而是着力追求质量、规模、结构、效益之间的协调发展。学校一贯坚持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规模扩大应以质量保证为基础,效益提高应以质量保证为前提。学校扩大规模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提高质量是学校办学的永恒主题。
在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校区建设格局基本定型的基础上,学校充分认识到提高质量才是“立身之本”,是学校声誉来源的重要保证。学校在注重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强调了内涵建设,全校上下端正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效益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目标,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品德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把学生造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校长王春秋在2006年春季开学前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强调质量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境界。如果不注重质量,一个学校是没有前途的。重点强调的是四个质量,即教学质量、学生培养质量、师资队伍质量和服务质量。”在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在“四个质量”上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建立健全相应的质量保证机制。通过在稳定原有人才的前提下吸引人才,努力建设好教学、科研、党政管理三支队伍;充分重视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问题;加强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如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后勤保障等;强调党建和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探索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实效。
2.产学研相辅相成
纽约国际588888自成立以来就深刻体会到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学校教育与经济、科技相结合,在办学思想上,通过学校教育与经济、科技相结合,把高等教育事业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高等教育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在教育体制上,通过高等学校与产业部门、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和合作,把高等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有利于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在人才培养上,既坚持以教学为主,又坚持教学与生产、科研的结合,培养出了高质量的人才。
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优势,确立产、学、研相辅相成的办学理念,依托社会所提供的生产实践和需求信息,进行“双向参与,优势互补”。纽约国际588888成立后,非常重视与众多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成立了许多社会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为学生的生产实践提供了优良的平台。先后与鲁西化工集团聊城锅炉厂、全国著名的生态村——莱芜市鹿野乡房干村、莒县柠檬酸厂、王晁煤电集团、生力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煤矿莱芜机械厂、山东中煤物探测量公司、山东泰山建能机械有限公司、山东省第一测绘院、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轧钢厂、山东省地质调查院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纽约国际588888产学研基地”。产学研基地的成功建设,既开阔了广大师生的眼界,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了直接实现科研成果与生产力的对接,学校加快了成立高新科技公司和工程技术中心的步伐。2000年6月,学校成立了科技产业总公司。2001年2月,洛塞尔传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01年4月,等离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与天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01年8月,经省科技厅批准,“山东省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在学校组建并揭牌,陈蕴博院士担任工程中心主任;“山东省岩土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3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学校组建并揭牌;2002年11月,“山东省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第6个);2003年3月,学校与香港双辰集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新拓展。2003年8月,“山东省—俄罗斯科技合作中心”在学校组建。2003年10月,纽约国际588888青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青岛校区组建。2004年5月,学校在青岛市保税区注册成立了“天地人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在新校区建设的基础上,纽约国际588888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经学校批准实施并全面启动。纽约国际588888科技产业园区位于青岛校区院内的西北地域,规划占地6.72公顷,总建筑面积48000平方米。园区由学生实习区、校办企业生产区、科技成果孵化区、项目合作区四大区块组成,呈十字切块布局,既功能相对独立,又内涵相互照应。教学实习型、研究型单位靠近校园方向布置,生产型单位在边区布置。一期工程于2004年9月开始建设。为了加快科技园的建设,科技产业总公司专门组成了青岛校区产业科技园区建设领导小组,以整体策划青岛校区产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具体组织园区整体规划、设计、报建、施工及相关问题的处置,协调对内对外关系,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通过调研,同期出台了《科技产业管理办法》,明确了申请入园的企业或项目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入住程度和有关收费优惠政策。大学科技产业园依照双方协议向入园的企业提供建房用地或已建成厂房,并可根据入驻企业和项目的需要,为其提供包括工商、税务、法律、会计、通信以及其他中介服务。
3.综合性、科研型、国际化
学校综合性趋势是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学科发展态势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经历了一个由单科性、多科性到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过程。纽约国际588888成立前后的几年时间里,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国内的一些著名大学已开始将自己的学科朝综合化方向发展。从学科发展态势的需要看,学校综合性趋势主要是强调多学科多方面的交叉,只有学科交叉综合,才能有新的学科生长点,才能培育新兴学科,才能有深层次创新研究,才能有更新更广的开放。从人才培养的需要看,只有增强学校的综合性,才能在更广阔的领域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才能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实现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融合。从学校做大的需要看,必须拓展学科领域,才能获取更多的资源。同时,大学之间的竞争其实质是学科声誉和水平的竞争,而学科水平的竞争说到底是学科中拔尖人才的竞争。
纽约国际588888在办学过程中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充分借鉴了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科学地分析社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及其对人才素质、大学职能的新需求,以现代化大学的标准作为自身发展的宏伟目标,向综合性、科研型、国际化的目标稳步前进。同时,根据学校的发展历史及学科发展的现状,学校在确定办学理念时,也注意推进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的建设,重点突破,办出特色。通过组建二级学院,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抓好专业申报,形成优势学科群;通过强化重点工程,立足科技前沿;通过设置研究院所,力促教研一体。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找出了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营造出了和谐发展的高品位的“文化型校园”、高效益的“节约型校园”、开放融合的“国际化校园”、体现学校特色的“科技型校园”和规范有序的“文明型校园”。
(三)学校办学布局的调整
1.山东省财政学校的并入
2001年3月12日,为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中、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文件,对省直部门所属73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管理体制按照“划、并、改、留、升”等方式进行调整。在调整方案中,山东省财政学校并入纽约国际588888。
山东省财政学校是一所隶属于山东省财政厅的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64年3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占地面积75亩,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并入纽约国际588888前,李道刚任党委书记、校长,李桂利任党委副书记,任相会、刘华海任副校长,王民任校长助理。学校有在职在岗教职工156人,其中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11人(高级职称45人、中级职称49人)。学校设有财政、税务、财务会计、电算财务会计、国有资产管理、涉外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市场营销、金融保险、财经文秘、旅游管理、物业管理等12个专业,在校生规模1800余人。
2001年4月29日,中共纽约国际588888委员会下发文件,公布建立中共纽约国际588888财政金融学院委员会,任命李道刚为纽约国际588888校长助理、财政金融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正处级)。
5月8日,学校下发文件,组建纽约国际588888财政金融学院。6月8日,学院成立庆典在原山东省财政学校礼堂举行。山东省财政学校并入纽约国际588888,组建纽约国际588888财政金融学院,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规模,增加了学科门类。
2.院系调整与校区管理体系改革
2004年,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学科整合及校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撤销了原工程学院、财金学院建制,成立泰安校区,下设八个直属教学系(部)。将机电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系并入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并在原机电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撤销了动力与控制工程学院建制,精密仪器及机械硕士点和热能与动力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师资及相关实验设备并入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力学制图课程的师资及相关实验设备并入理学院;材料学方面的师资及相关实验设备并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基础部的基础上成立了理学院。
自8月中下旬开始,机关及资环学院、地科学院、土建学院、机电学院、信息学院、材料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陆续搬迁至青岛校区,标志着学校办学主体转移至青岛。调整后的学校格局为:研究生和普通本科的教育教学在青岛校区,高职和专升本教育教学主要在泰安校区岱宗大街校园内,独立学院在泰安校区泰山大街校园内办学(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这里指成立于2004年的纽约国际588888泰山科技学院),成教学院在泰安校区文化西路校园内办学,普通专科一年级学生在济南校区。
此次学校布局调整和学科整合,是学校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搬迁和调整,各单位组织领导到位,思想发动到位,具体实施到位,相互配合到位,全校师生员工表现出了强烈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感,圆满完成了任务。通过此次调整搬迁,学校专业整合、布局调整工作基本到位,分校区按类别与层次办学的发展思路基本确定,达到了减少重复设置,优化学科结构,促进交叉融合,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为学校以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学校各项事业取得的突破与成绩
青岛校区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为学校之后的快速发展和办学优势的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青岛校区启用后,学校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招生数量增加,办学规模扩大
1.本专科招生
2001年,学校实际招生6423人,其中本科生3328人、专科生2333人、五年一贯制学生300人、各类专升本262人、对口高职学生200人。到2001年底,在校生总规模已达到16610人,除去原财政学校的939人,两年时间内净增了5150人,增幅达48.9%,成为全省5所在校生总规模超过1.5万人的高校之一。与此同时,学校生师比和生员比也由1999年的12.2∶1和4.7∶1,提高到了16∶1和8∶1。
2002年,学校本专科招生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从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招收本专科学生7822人,其中本科生4610人,专科生3212人。招生总数比2001年增加34.4%,其中本科招生增加54.2%。大部分省、市录取平均分在当地重点线以上。获得国有民营二级学院(嘉佳学院)办学资格,招收本科生300人。
2003年,学校承担了山东省所有的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包括自主招生、社会专升本、高职专升本等,共招收本专科学生8140人,省内外生源保持良好局面,在大部分省、市实际录取分数线均接近或超过当地重点线,省内本科一批的录取志愿率达100%,本科二批投档线全部超过了全省各设区市的分数线,录取分数线保持省属高校前列。
2004年,学校共招收本专科生9900人,其中本科生6800人,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学校成功申办独立学院——泰山科技学院,首届招收本科生517人,专科生936人。
2005年,学校本专科招生共计10439人,其中普通本科4638人、普通专科1483人、对口高职本科301人、校内专升本862人、跨校专升本800人,以及泰山科技学院本科760人、专科1595人。这是学校首次年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过万人,从而使学校的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28905人。生源质量继续保持良好局面。
2.研究生招生
2001年,学校招收博士研究生22人、硕士研究生195人。2002年,学校招收博士研究生25人、硕士研究生232人,完成了首届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录取工作,4个工程领域共录取工程硕士213人。2003年,招收博士研究生38人、硕士研究生328人,6个工程硕士领域招收228人。2004年,招收研究生830人,学校各类研究生在校规模近2000人。2005年,学校共录取各类研究生1070人,招生数首次突破千人,其中博士52人、硕士513人、高校教师在职攻读学位98人、工程硕士407人,从而使学校研究生规模由2004年的1800人上升到2597人,增幅达44.3%。
3.成人教育
2002年,成人教育招生规模达7275人,成人教育办学基本达到了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上缴学校利润180万元。2003年,录取新生10744人,创下成人教育招生的新纪录。2004年,招生12400人,本专科招生数量均居全省高校第一位,总收入突破2000万元,向学校上缴利润500万元。2005年,录取新生13517人,实现连续3年招生规模超万人,全校成人教育学生突破30000人。成人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5年上缴学校700万元利润,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发展。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工作成绩显著
1.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在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始终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2002年,学校坚持开展理想信念和科大精神教育。一是开展了向隋永波同学学习活动。“山东省十大优秀学生”隋永波同学是动力与控制工程学院学生,在生命垂危之际把按时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作为自己的终极渴望。学校党委抓住典型,作出《向隋永波同学学习的决定》,组建了“隋永波事迹报告团”,在校内外作了7场报告,直接听众达10000余人次,使全校师生员工普遍接受了一次理想与信念教育。二是开展了向男篮学习和“从CUBA看科大精神”大讨论活动。学校承办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男子八强赛分区赛和男篮力夺全国总冠军的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央电视台连续现场直播4次,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也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师生员工,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爱校热情。为进一步弘扬科大精神,学校党委及时组织开展了“从CUBA看科大精神”讨论活动,使广大师生的敬业意识得到提高,道德情操得到升华。
在认真抓好“两课”教学和“三进”工作的同时,学校开展了“爱国·爱校·厚德·成才”“创造新业绩,迎接十六大”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山东省高校率先成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加强网络教育,建成了“北极星”学生网站。大力加强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辅导员选拔与培训工作,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指导思想,加强了对学生教室和宿舍的管理,建立并坚持了辅导员进学生宿舍制度。
200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全校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学校以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检查评估为动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非典疫情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入手,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抓实毕业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开展“成才立志与成功之路”主题教育活动,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该年度学校有11名同学志愿到祖国的西部工作。
2004年,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在2004年度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评奖中,学校获优秀研究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2002年,学校制定了《“教学质量年”行动方案》,制定和实施了有关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开展了“教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加强了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在省实验教学及实验技术成果评奖中,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经省教育厅批准,从2002年起开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9个本科专业的优秀学生进行“双专业”培养和授予“双学位”工作。制定了申请修读“双专业”“双学位”的管理办法,同时对2002年省第一批录取的采矿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的学生实行“双专业、双学位”培养。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举办了骨干教师英语听力口语强化培训班。
从2002年起,学校着手实施“七大工程”。一是“成果培植工程”。组织新一轮教改项目申报,同时对前几轮申报的在研项目进行中期检查、筛选及结题鉴定。对优质项目进行重点资助培植,做好申报高一级项目的准备。二是“优质课工程”。制定“优秀课程评估办法”,先在公共基础课中进行试点。加强实践、实习环节,对所有专业实践、实习及毕业论文进行规范性检查,修订和完善实验、实习大纲。三是“数字化工程”。加强校园网建设,加快学校数字化进程,充实、完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及研究生论文数据库。加大多媒体教室和校计算机房建设的力度;完成教室、办公室、家庭的宽带网建设,充分发挥住宅宽带网与四校区校园网互联互通的作用。完善电子教案及课件库的建设;组织开办不同软件、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班,深入探讨现代化教学的新思路,努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水平。四是“教学名师工程”。做好首届“教学名师”的宣传,充分发挥其示范及辐射作用,引导和规范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和教改工作第一线。五是“教材建设工程”。做好教材的认定、采购工作,保证教材的选优率。修订《纽约国际588888教材基金设立及资助办法》,保证对高水平论著及学科前沿补充教材的重点资助。六是“外语强化工程”。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加强四级后的英语学习及应用能力的训练,落实“英语四年不断线”。七是“精品创新工程”。继续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及省的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挑战杯”、CUBA等各类大赛,培养更多有突出专长的人才。
2003年,学校积极实施“教学改革工程”,组织开展了首届教学名师的考核和下届教学名师的选拔工作。加大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监督力度,制定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工作手册和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手册;逐步完善激励创新机制,制定了《大学生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竞赛奖励办法》;积极推进网络教学,开展网上教学试点工作;由学校主持的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评审工作;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加快“教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的研制开发工作,实现了青岛、泰安两校区的网络联通。
2004年,学校稳步推进“七大教改工程”的实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组织开展了第二届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35位教师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1人被评为山东省首批教学名师;在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校获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其中4项教学成果被推荐参加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在首次山东省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中,学校有5门课程被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在山东省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成果奖评审中,学校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获奖总数居省属高校第一位。
2005年,针对2007年教育部将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开展的评估,学校启动了迎评工作,于年初召开了全校迎评促建工作动员会,成立了迎评工作机构;组织有关人员到已经参加评估的高校深入调研,了解工作程序;细化和分解评估指标体系,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将日常教学工作与迎评工作相结合,以评促建,狠抓教学质量管理,完善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各类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一是大力推动教学改革工程,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二是针对学校青年教师比重较大的状况,开展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导航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教学工作成绩显著
(1)教学质量显著提升。①英语四六级成绩突出。2001年,大学英语四级统考在题型变化大、考生增多的情况下,本科1999级通过率为65.29%,比全国重点院校(47.87%)高出17.42个百分点,比全国一般院校(29.5%)高出35.79个百分点的好成绩。2002年,学校英语四级通过率达60.6%,比全国重点院校高出11.5个百分点;优秀率为2.5%,比全国高校平均优秀率高出1.3个百分点。六级统考通过率为16.7%,比全国高校平均通过率高出1.2个百分点。2003年,学校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63.64%,远超全国重点院校44.7%的通过率。在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学校英语专业本科生通过率达72.16%,比全国理工类大学平均通过率高出20.19个百分点。②教学成果与奖励不断涌现。2004年,在“七大教改工程”的推动下,学校有1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第一届教学名师;学校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学校有5门课程被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获山东省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获奖总数居山东省高校前列。学校有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实现了山东省属高校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的突破;有2篇硕士论文获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奖。
2005年,学校有1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是学校继1997年获此奖项以来的第二次获奖;有4项成果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获二等奖、10项获三等奖;有5门课程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进行立项建设,至此,学校已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0门省级精品课程获准立项,是省内获省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最多的高校之一。
(2)各类竞赛取得优异成绩。2001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获全国二等奖1项,山东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山东赛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全国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8名。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八强赛中,学校男篮战胜广西大学代表队,进入全国前四强,取得了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
2002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获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在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获奖比例全省最高。在全国英语竞赛中,4名学生获一等奖,11名学生获二等奖,21名学生获三等奖。学校承办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八强赛分区赛,取得圆满成功。学校男篮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全国总冠军。
2003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获山东赛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全国二等奖2项,山东赛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第二届机器人大赛,进入全国十六强,获优胜奖。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学校男篮获得全国第三名。
2004年,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学校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41项。学校参加首届“易趣杯”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获全国第一名;参加全国青少年环保创意大赛,获大学组全国第一名;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获全国铜奖1项,山东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学校男子篮球队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东北赛区冠军。
2005年,学校代表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电子商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大赛、广告艺术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中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获得全国一等奖9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36项,山东省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6项,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学校男子篮球队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比赛中获全国第三名。
(3)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2001年6月,学校成立了“现代教育中心”,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购置、安装、调度,建起了学校第一个教师多媒体备课室,新建了6个多媒体教室,并做好了全校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工作;建起了学校第一个拥有20多万种图书和4000余种中文期刊的数字图书馆;完成了校园网二期工程,建起了西校区校园网,改造了财政金融学院校园网,实现了各校区网的互联;多次举办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培训班,重点对教学第一线任课教师进行了培训;组织了多媒体课件大赛。
(三)科研工作喜报频传,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完善
1.科学研究喜报频传
2001年,纵向立项53项,其中国家级18项、省部级21项,计划总经费432.4万元,达到历史新高。“863”项目立项继续保持较好的势头,获准2项“863”海洋领域项目子课题:渔场分析与数据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渔船动态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经科技部批准,“大型喷浆机器人”被批准为国家第四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项目,获经费资助85万元。学校与开滦矿务局联合向国家经贸委申报的创新项目“矿山沉陷环境控制注浆减沉关键技术开发”获批准立项,填补了学校在国家经贸委立项的空白;在省科技厅的立项取得了开创性进展,一次列入4个重点项目,列省属高校之首;学校与兖矿集团合作向国家计委申报的“高效低耗矿井水处理自动化成套设备”项目获准立项,填补了学校在国家计委立项的空白。
横向项目立项数大幅提高,全年新签横向合同182项;合同经费数又创新高,全年合同经费达3043.2万元,这是2000年全校横向科研与开发项目经费突破2000万元之后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在经费数和经费增长速度上均创历史新高。
2001年,在引智工作上,有6个国际合作项目获国家外国专家局资助,资助经费17万元。项目分别是:测量数据信息模式识别理论研究和现代大型工业测量与计量技术、多功能注浆模拟试验台基注浆加固决策系统软件研究、废塑料再生利用、大型岩体注浆加固决策系统、自蔓延法制备生物医用多孔镍钛合金、SHS法形成金属/陶瓷梯度涂层。全年组织鉴定成果27项,发表论文1126篇,出版著作71部,科技成果获奖31项。其中,学校自行研制的“喷浆机器人”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另有10项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学校与淮北矿务局合作的“高应力构造复杂区软岩巷道锚注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学校研制的“等离子多元共渗合金强化技术”获中国高校科技发明奖二等奖,学校在教育部的获奖数排名中居全国高校第46位;“喷浆机器人”被评为2000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学校与开滦矿务局合作的“开滦唐山矿特厚煤层综放建筑物下离层注浆安全开采技术”被评为2000年度煤炭工业优秀成果。
2002年,学校全年纵向、横向科技项目立项总数达232项,计划与合同总经费达4174.58万元,比2001年增长20.11%。其中,纵向立项46项,计划总经费757.24万元。有国家级项目17项,总经费426.84万元。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2项,经费50.84万元;国家“十五”“863”项目4项,经费285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经费86.5万元。获省科技厅重大项目4项,计划经费135万元,并获得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项目5项。横向开发共签合同186项,合同经费3417.34万元,比2001年增长12.29%。
学校科研成果获上级科技奖励56项,比2001年增长80%。省部级以上奖励28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项。鉴定科技成果34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16项,国内首创14项;出版自然科学著作、教材75部,人文社科著作、教材48部,发表论文1452篇,其中核心期刊501篇;被国际三大检索机构收录65篇,增长30%。
2002年是山东省对俄交流年,学校发挥优势,为省科技、经济发展服务,促成了《山东省科技厅与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全面合作协议》的签署和“中国山东—俄罗斯科技合作洽谈会”在莫斯科的召开,促成了山东冶金业和医学界与俄罗斯同行的合作,参与了“山东省与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计划”和“中国—乌克兰高科技园建设方案”的研讨,得到省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是年,学校获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资助2项、国家外国专家局引智项目资助2项、自然科学基金为国际合作项目资助1项,以及国家科技合作协会出席国际会议资助项目1项,资助经费共计15万元。
2003年,学校科研立项总数344项,计划与合同总经费达4179.8万元,其中,纵向项目34项,计划总经费336.6万元,含国家级项目11项(“863”项目及子课题2项、“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经费186万元。横向项目310项,合同经费数3843.2万元。科研成果获设区市级以上科技奖励4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1项。鉴定科技成果48项,发表论文1277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606篇,出版专著10部,编著25部,教材及译著44部,获准授权专利7项(含发明专利3项)。
8月,山东省挂靠纽约国际588888成立“山东—俄罗斯科技合作中心”,使学校成为山东省对俄交流的窗口与平台。副校长靳奉祥入选山东省—独联体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并于10月27日随副省长王军民出访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促成了《山东省—俄罗斯科技合作协议》的签署。
是年,引智工作也有重大突破。全年共开展国际合作项目6项,其中国家外国专家局资助2项,山东省外国专家局资助2项,科技部资助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1项,获资助经费共计110.4万元。其中,与澳大利亚微型地震研究中心、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俄罗斯阿尔泰国立技术大学、库兹巴斯国立技术大学的科研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引进外国智力方面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学校被评为“山东省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先进单位”,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全国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先进单位”称号。
2004年,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科研工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全校纵、横向项目立项总数482项,计划与合同经费1亿零17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与2003年相比增长139.65%。国家级项目15项,总经费319.92万元,首次获得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和山东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3项,其中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成果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鉴定科技成果57项,发表论文1870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006篇,被SCI检索42篇,被EI检索87篇,被ISTP收录14篇;出版著作104部;获准授权专利9件,其中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授权业务中心、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人才培训基地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人才培训基地落户学校,为学校科研工作服务于青岛市的经济建设以及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搭建了平台。
2005年,学校科研工作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科研经费稳定在亿元以上,全校纵、横向立项总数448项,计划与合同总经费达10521.89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1项,总经费483万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51%。纵向项目60项,计划总经费981.7万元,较2004年增长55%;横向项目388项,计划总经费9540.19万元。全年申报各类奖励73项,获奖49项,其中省部级奖励16项、设区市级奖励33项,鉴定成果32项,申请专利25件。出版著作49部,发表论文1226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507篇,被SCI检索42篇、被EI检索113篇、被ISTP收录9篇。
2.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发展
2001年4月20日,学校2000—2001年度申报的工程管理、工程力学、生物医学工程、广告学、教育技术学、工业设计等6个本科专业和财政学、金融学、审计学、证券与期货贸易等4个专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备案,并获准从2001年秋季开始招生。2001年财政学校并入、成立财政金融学院后,为提高其办学层次,学校组织开展财政学、金融学、审计学、证券与期货贸易4个专科专业申报,获得省教育厅同意。在此基础上,学校又组织了2001年度的本专科专业申报工作,组织完成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交通工程、应用物理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建筑学等8个本科专业,全部通过教育厅审核。至此,学校形成了涵盖理、工、管、文、法、经济学、教育学7大学科门类45个本科专业的专业格局。专业的增加为扩大招生、提高生源质量和提高办学效益创造了条件。
2001年5月28日—6月2日,学校4个省级“九五”重点建设学科(工程测量、计算机科学理论、应用数学、电力传动与自动化)、2个重点实验室(矿山压力实验室、运输提升实验室)全部通过省教育厅专家组的验收,其中工程测量、电力传动与自动化学科和矿山压力实验室、运输提升实验室以较大优势被评为优秀,为学校在山东省高校中的定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2年,学校新增7个本科专业,使2003年招生的本科专业达到51个。修订了25个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4个学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规范了研究生培养工作。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进一步拓宽,达到6个。是年,学校申报并获批“山东省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7个山东省高校第一批省级学科带头人岗位;制订了“省第五批学术骨干”的3年培养计划及省重点学科、实验室“十五”建设规划。
2003年,学校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第九批学科点申报成绩突出,一次新增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和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同时申报并获批了3个新的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新增7个本科专业,从而使学校博士后流动站实现了零的突破。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达到12个,硕士点达到42个,工程硕士授权点达到9个,本科专业达到60个,使学校成为省属高校中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和硕士点最多的高校之一,为建立研究生院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4年,在第九批学位点申报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后,学校及时总结经验,按照“早规划、重建设”的工作思路进行第十批学位点申报的论证、规划和建设工作。与山东省科学院进行全面合作,在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方面实现共享,对学校的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7个本科专业通过省教育厅评审,使学校的本科专业达到67个。认真组织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申报工作,采矿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等3个学科成为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设岗学科(全省共40个);制定了《纽约国际588888“泰山学者”建设工程实施办法》,进一步推动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顺利通过了山东省对学校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的中期检查评估;“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技术”实验室通过了青岛市重点实验室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成为学校首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学科综合实力。
2005年,在第十批学位点申报工作中,学校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准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成功申办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硕士点26个。特别是硕士点申报,在山东省属高校中是通过率最高的学校。经过本次学位授权点申报,学校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达到23个,硕士点达到76个,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是年,学校“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实验室”申报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成功,使学校有了一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为此后学校创建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中心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在与省属高校的竞争中抢得了先机,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突破。
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学校于2005年完成3位“泰山学者”岗位的招聘工作,在采矿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个学科招聘了3位“泰山学者”并开展工作,在争取重大纵向项目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争取到1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岩土工程学科被增列为山东省“十五”期间重点强化建设学科。化工学院的矿物加工学科被增列为山东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
(四)内培外引结合,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2001年,学校宋振骐、靳奉祥两位学者被正式接纳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在外国文教专家聘请工作上,共聘请来自美国、法国、瑞士、德国、俄罗斯、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短期外国文教专家30人次来学校进行合作交流,开展科研、短期讲学。其中,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的Hoflinger教授和GerdMaushiz教授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带到学校,使学校化工学院承担的国家级重点项目“超细粉尘过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瑞士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定位计量与测量处处长马约翰教授来访期间被聘为学校兼职博士生导师,与学校合作进行了“欧洲原子和研究中心大型环形正负离子对撞机的稳定性与变形分析”,将国外的先进方法引进国内,为解决测量数据信息模式识别研究和现代大型工业测量与计量研究中的难点问题,提高国内工业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俄罗斯功勋科学家阿列斯福为团长,由9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组成的代表团在来访期间与学校签订了一系列合作交流与科研开发项目协议。
2002年,学校引进各类人才100余名,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博士生导师3名、博士(含在读)10名、硕士40余名。学校拟定了《脱产攻读学位及博士后研究人员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通过连续几年的努力,到2002年,学校已有获博士学位人员86名、在读博士130名、出站和在站博士后45名。对外交流与合作效益显著。共接待前来短期讲学和合作科研的外国科技专家30人,学校旅居国外学者7人。他们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为鼓励各院(部)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正式启动了国际交流基金,圆满完成派出交流工作,共派出67人。另有3人被录取为2002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和政府资助出国留学人员,3位国家公派留学人员按期回国,1位被科技部录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领事馆科技外交官。派出13人代表团参加了在俄罗斯克麦洛沃举办的“第二届中俄矿山与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学术会议”。学校学者向本次学术会议提交论文22篇,达成科技合作协议和意向5项,商定“第三届中俄矿山与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学术会议”于2004年在青岛举行,由学校举办。与俄罗斯自然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商谈了拟于2005年在学校举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五周年庆典、召开学术会议和接纳新院士等事宜。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举办了“2002年安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与法国巴黎高等计算机学院商谈了合作办学协议等事宜。
2003年,学校共引进博士、教授25名。新进教师160余名,其中硕士48名。共选派57名骨干教师进站或脱产攻读学位。完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选拔推荐工作,苏学成教授和李白英教授被推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刘桦教授被山东省推荐为全国教学名师候选人。学校推荐王连国、谭云亮两名教授为2002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选。
2004年,学校2人被确定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被确定为2003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被确定为2004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推荐人选,10人被推荐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候选人。引进高层次人才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6人、博士后5人;接收高校毕业生187人,其中研究生学历人员占72%,新接收人员在学历层次、学缘结构和受教育背景方面与往年相比均有较大改善;年内17名教师获博士学位、2名教师博士后出站上岗工作,教师的质量和结构得到提升和优化。
2005年,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接收毕业生159人,其中博士后9人、博士48人、硕士102人。引进人才和接收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充分证明了学校社会影响力与品牌效应的增强。
(五)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管理工作
2001年,学校逐步扩大了院(系)教学管理职权,校、院(系)两级的管理模式逐步推进,制定了新的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完善了《教学管理手册》《实验室管理手册》《素质教育公选课选课手册》《大学生手册》等文件,试行了《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加强了教学过程管理,制定了《党政各级领导干部听课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行为。
2002年,按照新的编制标准,学校进行了各类人员定岗定编工作。制定了党政管理、专任教师、教育教辅、专职科研等各类岗位人员定编实施方案及编制管理办法。拟定了各类事业编制岗位任职条件、岗位职责、津贴标准,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进行了岗位聘任,全面施行了校内岗位津贴制度。根据《关于同意纽约国际588888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批复》,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拟定了《教育职员制度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方案,为全面启动人事制度改革做好了准备。
2003年,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出台了《关于党政管理机构调整、管理编制配备及处级干部岗位设置的意见》,对管理机构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并对学校管理编制进行了核编定编工作。制定了《关于教育职员制度的试行意见》,首次推行教育职员制度,完成了全校350余名党政管理人员的职员评聘工作。制定《纽约国际588888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方案,首次推行全校专业技术职务全员聘任制,完成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计1341人的聘任工作。全面启动“新光工程”,对学校各类学科(术)带头人进行推荐选拔工作。制定了学科(术)带头人选拔办法,学校审定遴选各类学科(术)带头人60余名,其中省设学科带头人7名,一、二级博士点学科带头人12名,硕士点带头人28名。评选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9名,公共基础课程(群)建设负责人7名,资深教授7名。
(六)新校区校园的建设管理与民生工程的改善
2002年,学校完成了青岛校区18栋建筑单体14.2万平方米的施工任务及通信、供热等总长约14万米的管网配套工程,保证了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按期入住。到2004年,青岛校区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完成了包括学生公寓第三组团、第二教学区、教职工公寓区等在内的96个建筑单体的建设,建筑面积达43万平方米,初步完成了环境建设的总体规划及部分工程的施工任务,校园大的格局基本形成,校园环境建设初见成效。
1.新校区校园的完善与管理
随着青岛校区校园格局的基本形成,如何完善新校区、管理新校区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学校提出建设文化型、节约型、科技型、文明型、国际化校园的理念,到2005年初步取得成效。在文化型校园建设方面,学校通过开设“研究生论坛”、周末学术报告、“周末学堂”等,营造了校园学术氛围;通过举办“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加强社团建设、组织参加山东省科技文化节和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还完成了对校内道路、楼宇冠名的征集,休读点的增设以及校园绿化等工作。在节约型校园建设方面,广泛开展加强节约意识的教育,制定了相关文件,采取技术手段加强水电暖的管理;开展节约办公耗材、“推进文明宿舍建设,共建节约型公寓”活动;实行严格的财务报销制度,避免了乱收乱支、逃避财务监督的违纪行为。在科技型校园建设方面,学校运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行“一卡通”服务管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较好地满足了教学需要;图书资料建设、网上图书馆、高教研究等在发挥教育信息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文明型校园建设方面,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加强了学生基础文明素质教育,开展了“文明·法制·安全”等主题或专题教育和“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教职工公寓建设与子女入学问题的解决
青岛校区一经开学,在新校区工作的教职工全部住在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其中部分教职工带着老人和小孩,家庭生活极为不便。为解决教职工生活实际困难,学校努力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在校内一次性规划设计了山海花园A、B、C 3个区块共计72幢楼房、1126套(户),共计含半地下车库和储藏室在内总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的教职工住房,于2003年9月开工建设,2004年底分期交付使用。其后又开工建设了D区18幢500套(户)计9000余平方米同等标准的租住公寓。教职工住宅的竣工和交付使用,为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职工生活质量,吸引人才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解决教职工子女来青后的入学难问题,学校工会部门还多方联络,将264名教职工子女安排到开发区、胶南市最好的7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就读,并投入近百万元用6辆专车接送;还帮助泰安校区200多名教职工子女进入市内重点中小学就读,投入80多万元专车接送。由于服务学校发展大局工作出色,学校工会2005年被全国科教文卫体系统授予“先进工会组织”称号,2006年被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概而言之,进入21世纪后的第一个5年,是极不平凡的5年。在这5年中,学校不仅扩大了办学规模,建设了青岛校区,完成了办学主体的迁移,而且在教学、科研、学科平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各个方面,也都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更为珍贵的是,这一时期科大人在新校区建设和搬迁问题上所展现出来的那种以学校大局为重和与学校同舟共济的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尤其是校区的搬迁,这是一个牵动上千名教职工家庭生活和个人利益的大问题,要把人们从一个熟悉的省会城市或知名旅游城市迁移到一个新开发的陌生之地,有的需要拖儿带女举家搬迁,有的需要与家人两地分居,没有基层组织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广大教职工爱校敬业的思想觉悟,是很难顺利完成的。实际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青岛校区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十分艰苦的。因此,这个时期,科大人奏响的不仅仅是一曲创业者之歌,更是一曲奉献者之歌。